修理厂贴的是金底红字的牌匾,看着就比别人高出一等。”
“哼……什么高出一等,我看是自己给自己封官,有一点成绩都恨不得让别人知道。”
嗯?
张楠停下了笔,竖着耳朵去听着门外的交谈声。
奇怪了。
明明这人说话里全是挑剔,可是语气中却半点挖苦都没有。
倒有点像正话反说。
嘴里说着嫌弃,可是心里却满意的不得了。
就在张楠准备起身,看看外面是谁的时候,
修理厂铁大门的厚棉帘子被掀开,三个中年人走了进来。
“人呢?这里咋没有人?”
刚一进屋,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
“有人有人!!”
张楠赶紧扯脖子喊了一嗓子,起身就跑出接待室。
只见门口走进来三位中年人,穿着厚实的大棉袄,顶着寒风,一脸风尘仆仆。
为首的那位50多岁的年纪,目光炯炯有神,身材魁梧高大。
站在他左边的人,不知是晒的还是天生皮实,脸确黑。
右边那位看起来最和气,眉目舒展,笑容可亲。
瞧见这三个人,张楠马上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这些日子他天天在修理厂画图纸,研究零件,各色各业的人也都见了不少。
有些身份不一样的顾客,一眼就能看出来。
张楠客气问道:“几位同志,是来修车的吗?”
看见张楠,三个中年人神色都有些微妙地变了下。
其中一人还下意识朝屋里瞅了眼,像是在找什么人似的。
最右边那个男人反应过来,笑着打圆场:“对,我们听说这里有一家修理厂,过来瞅瞅。”
张楠听了,赶紧让出路来,笑着招呼:“现在师傅们都还没回来,要不几位同志先进来坐坐,我给你们倒点热茶暖暖手。”
几位中年人对视了一眼,倒也没拒绝,带着几分好奇和打量跨进了屋子。
张楠热情的将三个人请进接待室,转身麻利地从茶几上取出三个茶杯,一人倒了一杯热水。
“您几位请坐,天冷,先暖暖手。”
张楠顺手又抓了一把瓜子递上,“我们这条件差了点儿,见谅啊。”
三个人进屋之后,没有着急坐下,反而四下打量了几眼,像是在评估这厂子。
那位为首的大个子拍了拍靠墙的茶几,状似无意地开口问了句:
“师傅们白天不上班,都干嘛去了?”
“他们都出去买年货了。”张楠笑着解释道:
“这不快过年了嘛,厂里的师傅都是东北的,都想着带点东西回家过节。”
“那你怎么没去?”
“我不是厂里工人。”张楠笑着解释:“我是北大的学生,这段时间留这边帮忙,顺便看个门。”
北大的?
三个中年人明显一愣,那种下意识的惊讶写在脸上。
“你北大的怎么跑这来看门了!”
张楠笑了笑,没有被语气带偏:“我们系里和修理厂有项目合作,我主要负责画零件图纸。这边图纸多、进度紧,我平时就住在厂里,算半个自己人。”
说起“半个厂里人”的时候,张楠的脸上还带着一丝骄傲。
“对了,我姓张,叫张楠。三位同志怎么称呼?”
“我姓牛,这位姓董,这位姓王。”站在右边的牛同志简单介绍。
“哦哦,三位好!”张楠听完,还没来得及反应这“牛董王”三人到底什么背景,
只听那位牛同志悠然开口道:
“既然你是北大的学生,又是图纸负责人,那这厂子你肯定熟,不如带我们转转,看看你们的设备和生产情况?”
“没问题!”张楠当即答应下来。
这半年来,修理厂的名声是越传越广。
不光出租车来得勤,一些单位也图方便,把公车、货车一股脑开过来修。
眼看临近年关,还有不少单位干脆上门打听合作。
毕竟,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能力,能够自建修理部。
有些小单位好不容易批下车指标,把车买回去,却没几个人会修。
司机出身的师傅,再有两把刷子,也只是“捣鼓捣鼓”小毛病。
要是碰见伤筋动骨,需要换零件的地方,他们就麻爪了。
比起求人找原厂修理,倒不如直接在本地找个修理厂方便。
张楠在厂里住得勤,一来二去,也见惯了这些“上门摸底”的来客。
平时没少听陆局他们接待各路来人,介绍流程、说明设备、讲项目情况,
一遍一遍的听下来,简直熟的都快背了。
此刻见几位同志是来“考察”的,
张楠立马精神一振,一边在前头领路,一边跟几人闲聊:
“您几位是听谁介绍来的呀?”
三人含糊道:“听人说过几次,顺路来看看。”(3/3)
“哼……什么高出一等,我看是自己给自己封官,有一点成绩都恨不得让别人知道。”
嗯?
张楠停下了笔,竖着耳朵去听着门外的交谈声。
奇怪了。
明明这人说话里全是挑剔,可是语气中却半点挖苦都没有。
倒有点像正话反说。
嘴里说着嫌弃,可是心里却满意的不得了。
就在张楠准备起身,看看外面是谁的时候,
修理厂铁大门的厚棉帘子被掀开,三个中年人走了进来。
“人呢?这里咋没有人?”
刚一进屋,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
“有人有人!!”
张楠赶紧扯脖子喊了一嗓子,起身就跑出接待室。
只见门口走进来三位中年人,穿着厚实的大棉袄,顶着寒风,一脸风尘仆仆。
为首的那位50多岁的年纪,目光炯炯有神,身材魁梧高大。
站在他左边的人,不知是晒的还是天生皮实,脸确黑。
右边那位看起来最和气,眉目舒展,笑容可亲。
瞧见这三个人,张楠马上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这些日子他天天在修理厂画图纸,研究零件,各色各业的人也都见了不少。
有些身份不一样的顾客,一眼就能看出来。
张楠客气问道:“几位同志,是来修车的吗?”
看见张楠,三个中年人神色都有些微妙地变了下。
其中一人还下意识朝屋里瞅了眼,像是在找什么人似的。
最右边那个男人反应过来,笑着打圆场:“对,我们听说这里有一家修理厂,过来瞅瞅。”
张楠听了,赶紧让出路来,笑着招呼:“现在师傅们都还没回来,要不几位同志先进来坐坐,我给你们倒点热茶暖暖手。”
几位中年人对视了一眼,倒也没拒绝,带着几分好奇和打量跨进了屋子。
张楠热情的将三个人请进接待室,转身麻利地从茶几上取出三个茶杯,一人倒了一杯热水。
“您几位请坐,天冷,先暖暖手。”
张楠顺手又抓了一把瓜子递上,“我们这条件差了点儿,见谅啊。”
三个人进屋之后,没有着急坐下,反而四下打量了几眼,像是在评估这厂子。
那位为首的大个子拍了拍靠墙的茶几,状似无意地开口问了句:
“师傅们白天不上班,都干嘛去了?”
“他们都出去买年货了。”张楠笑着解释道:
“这不快过年了嘛,厂里的师傅都是东北的,都想着带点东西回家过节。”
“那你怎么没去?”
“我不是厂里工人。”张楠笑着解释:“我是北大的学生,这段时间留这边帮忙,顺便看个门。”
北大的?
三个中年人明显一愣,那种下意识的惊讶写在脸上。
“你北大的怎么跑这来看门了!”
张楠笑了笑,没有被语气带偏:“我们系里和修理厂有项目合作,我主要负责画零件图纸。这边图纸多、进度紧,我平时就住在厂里,算半个自己人。”
说起“半个厂里人”的时候,张楠的脸上还带着一丝骄傲。
“对了,我姓张,叫张楠。三位同志怎么称呼?”
“我姓牛,这位姓董,这位姓王。”站在右边的牛同志简单介绍。
“哦哦,三位好!”张楠听完,还没来得及反应这“牛董王”三人到底什么背景,
只听那位牛同志悠然开口道:
“既然你是北大的学生,又是图纸负责人,那这厂子你肯定熟,不如带我们转转,看看你们的设备和生产情况?”
“没问题!”张楠当即答应下来。
这半年来,修理厂的名声是越传越广。
不光出租车来得勤,一些单位也图方便,把公车、货车一股脑开过来修。
眼看临近年关,还有不少单位干脆上门打听合作。
毕竟,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能力,能够自建修理部。
有些小单位好不容易批下车指标,把车买回去,却没几个人会修。
司机出身的师傅,再有两把刷子,也只是“捣鼓捣鼓”小毛病。
要是碰见伤筋动骨,需要换零件的地方,他们就麻爪了。
比起求人找原厂修理,倒不如直接在本地找个修理厂方便。
张楠在厂里住得勤,一来二去,也见惯了这些“上门摸底”的来客。
平时没少听陆局他们接待各路来人,介绍流程、说明设备、讲项目情况,
一遍一遍的听下来,简直熟的都快背了。
此刻见几位同志是来“考察”的,
张楠立马精神一振,一边在前头领路,一边跟几人闲聊:
“您几位是听谁介绍来的呀?”
三人含糊道:“听人说过几次,顺路来看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