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期间,檀锦程出席了不少公开性的活动,为尉来的新能源汽车造势。



同时尉来的海外团队也在秘密联系福特,寻求对福特在德国工厂的并购计划,这一次的海外并购,檀锦程不打算动作国内的资本,而是选择以海外资产为主体。



通过融资以及自有资金的方式,拿下福特的工厂,一方面能做到产业隔离,另一方面也算是把自己在海外的一部分资产归拢一下,尤其是北美的那些资产。



“德国在新能源政策方面还是不错的,他们的政策对我们还是比较友好的,机会还是有的。”



在特殊事件上,东西方的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初我们的政策,被各种批评,但是没多久就跟进了,如今论管控政策,西方并不输于我们。



反倒是我们,在控制住之后已经要轻松很多了,不过按照于利国提供的信息,五月份之后各地的政策要轻松很多了。



另外在经济方面,欧盟在五月初批准了德国500亿欧元企业援助计划,重点扶持绿色科技,而在相关政策方面,目前德国工业界普遍反对欧盟的强硬路线。



“想要打进国际市场,困难是真的非常大的,但不管再怎么困难总是要做的,德国是我们最好的跳板。”



无论是从政策宽松程度,还是友好态度,德国都是最优选择,最为关键的是,今年的德国以及欧洲地区,对新能源产业是真的疯狂,说是入魔了都差不多。



一至四月份,全球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约240万辆,新能源汽车全球平均渗透率为63,对比起2020年度的27,增速非常的明显。



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zg区,但是要论渗透率的话,那还得是欧洲地区,欧洲地区的平均渗透率达到了152,远远高于我们的124。



而德国的渗透率,更是高达224,严格的碳排放法规,高额的购车补贴,让德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居全球前五之列,也是增速最快的。



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依旧还是北欧四国,挪威以86高居第一,其他冰岛,瑞典,荷兰三国则分别为72,431,308。



除了全球性的资源共识,环保正确的方针之外,欧洲区之所以能把新能源汽车推广得这么迅速,无非还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一方面提供巨额补贴以及各种免税政策,另一方面对燃油车进行限制。



整个欧洲,按bev车型与phev车型分为两种补贴方式,拿补贴最高的bev(纯电)车型来说,平均最高补贴均超过5000欧元,德国的补贴是最高的。



目前德国的补贴政策是售价低于4万欧元的bev车型,最高可以拿到9000欧元的补贴,phev车型最高可以拿到6750欧元的补贴,最高补贴率高达225,极其的夸张。



“国内老有一些人说我们卖得好是靠补贴,这话确实是不假,但是大家谁不是这么干的。”



哪怕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低的北美市场,到处吹牛逼说不靠补贴过日的特斯拉,这些年都没少吃补贴,北美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同样不低,联邦税收抵免,州级激励等等,加起来同样也是不少的。



以一辆毛豆3标准续航版为例,其399万美刀的售价,在加州平均能拿到2000至3000美刀左右的补贴,科罗拉多州最高有4000美刀的补贴,其他州差不多也在2000至2500美刀补贴之间。



部分州,如新泽西,德州等确实是没有补贴的,但是他们是免州销售税的,这部分的税率大致是在6至7之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还有部分州电力公司提供充电折扣与返现等等政策,加州pg&e公司就提供500美刀的返现,从用车成本上来说,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另外还有像是zf提供的低息贷款等等,特斯拉可没少吃,马斯克敢吹这种牛逼,原因无非是他们在北美一家独大,没有任何的竞争对手。



特斯拉的优秀毋庸置疑,但是说没吃过补贴纯纯就是在扯淡,当年他们可是靠着低息贷款活下来的,之所以敢这么吹牛逼,无非是他们在北美市场没有任何的竞争对手。



比起竞争激烈的欧洲以及亚洲市场,在北美市场,特斯拉以及一众他们本土的车企,才是真正的特权存在。



欧洲区以及我们国内,对于国内企业的新能源补贴并没有排斥选项,只要是符合条件的都能拿到补贴,而联邦补贴则只针对于他们本土的企业,或者是在他们本土生产的车辆。



如欧洲车企,但凡没有在北美本土有工厂的,都拿不到任何的补贴以及优惠政策,州一级的更加严格,部分州直接就是禁止了企业直营的模式。



还有如充电桩等等基础设施不对国外企业开放,zz风险审查等等,都制约着国外车企在北美的销售,导致特斯拉一家独大的因素。



总结起来海外的车企,无论是我们还是欧洲的,想要在北美正常售卖,要么就是在北美设厂规避限制,要么就是走合作代工进入北美市场,要么就只能在细分市场,如不受个人购车补贴影响的电动巴士等等市场做出一些突破。



哪怕以上条款都满足了,在部分州的销售方面,也是要与当地的企业合作,不能直营,也就是说要分一部分利润出去,这对比起特斯拉在国内的待遇,差的可不是一个级别。



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保护主义,而且这种市场保护只会越来越严格,目前北美正在推动通胀削减法案,对国外新能源车企的限制进一步收紧,如电池供应链本土化等等。



市场的壁垒,才是海外企业放弃北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根本原因,汽车产业的建厂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动辄几十亿,在综合评估之后,如果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谁都不会瞎投。



“欧洲这边虽然抽象,但政策的话还是挺不错的,今年是我们最好的机遇啊,必须得尽快在这边搞个工厂才行。”



在跟德国方面一些机构以及zf部门会面之后,檀锦程了解到德国以及欧盟区最新的政策方针,也迫切的希望能够拥有一家自己的欧洲整车制造工厂。



德国方面之所以把补贴搞得这么高,实际上也是想要补贴自己的产业,大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2003:从外贸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如梦如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如梦如华并收藏2003:从外贸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