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树皮都被剥了干净,因饥饿死掉的尸体遍地都是。



大旱后,就是蝗灾。



遮天蔽日的飞蝗到处肆虐。



所过之处,禾苗与芦苇全尽。



在北方诸地大旱的时候,南方却又是洪灾大水。



崇祯二年,五月六月。



江南等地的松江、苏州、湖州等地日夜不停的下着倾盆大雨。



洪水汹涌,淹没推倒房屋数量完全是数不清。



米粮价格也在快速飞涨,一夜之间便涨价到四五钱。



随着洪灾到来,便是瘟疫滋生。



侥幸从洪灾中幸存的百姓,因为瘟疫又死亡大半。



整个村子,整个镇子,甚至整个县城所有人数死光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山海关外,同样遭受了旱灾和蝗灾。



不过温越治下的屯堡,灌溉屯田多用的是灌井。



受到天气干旱的影响不大。



但遮天蔽日的蝗灾,同样让各屯堡损失不少。



好在这几年来,在关外各城各屯堡外,开设了不少畜牧场,里面养了许多的鸡鸭。



在官府的组织下。



军户们纷纷出动,驱赶成千成万的鸡鸭去吃蝗虫。



这浩大规模的声势,让许多文人看得有趣,还写了不少诗词。



不但如此。



温越推出了一个政策,便是让治下军民一同吃蝗虫。



在他的带领下,各军官领着各军士一起出动,捉来蝗虫做成一道道菜肴,进入个各人嘴里。



虽然,有民众担心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会触怒“蝗神”,导致更大的灾害。



不过身为经略大人的温越都领头了。



如天兵天将下凡的青牙军都吃了。



百姓还能有什么话说。



他们纷纷效仿。



很快,关外的蝗虫竟然就不够吃了。



要说蝗虫还是非常养人的,里面的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



吃多了蝗虫,让不少百姓的脸上多出了油光,身体也变得强壮了不少。



逐渐,蝗虫也成为了关外的一道特色菜肴。



甚至还有商人在关内捕捉蝗虫,进入关外售卖。



至于瘟疫的情况,在关外少见。



这主要是每三月,每个城池就会进行一次大扫除,加上城中又建设了好些个澡堂。



这从源头就开始防疫。



加上温越又鼓励医学局,在城中办了好些个医学堂,让百姓另外学得一道足以安身立命的手段。



也正因为如此。



安乐太平如桃源之地的关外,成为了关内灾民难民的向往之地。



每日都有许多灾民难民涌入。



这又给温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唉,这旱灾蝗灾的一场接着一场,将军,我们民政局商议,这旱灾还行,多修水车,多打灌井便好了,再调配民力物力便可。”



民政局的李昌荼说道:“可是这蝗灾,却总是难治,刚平下一波,又起一波,不能朝夕能够完成的啊。”



李昌荼的神色颇为疲倦,显然这段时间的旱灾蝗灾让他非常疲惫。



他说的没错。



有关蝗灾的治理不是朝夕之事。



即便在后世,这蝗虫也是不能全部消减。



就如《三体》中的史强说的,对付蝗虫,几千年来无论聪明的中华百姓,如何治理,或是兴修水利,或是垦荒种植,或是植树造林,或是提前去除虫卵,遏制蝗灾。



蝗虫几千来从来没有被消灭过,就像三体人很难消灭光地球人一样。



所以治理蝗虫,不能一朝一夕,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而温越前世并不善于农业。



对于如何种田,如何防御灾害,他甚至还不如这时代寻常的一个屯田官。



因此如何抗灾抑制蝗虫。



民政局上报几个方案,只要可行,温越都一一准许。



“进入关外的灾民难民,按照之前的方案,第一时间都是安置收容所,有医士负责监管,以防有瘟疫蔓延。”



李昌荼继续道:“现在流入关外的灾民难民数量已经有六万之多,按照规划,这些人可以送往北方,慢慢收回锦州等地。只是这样下来,将军,这库房中的米粮又不多了。”



听到这话。



温越揉揉额头。



不知怎么的,从来到这明末,这粮食问题,始终萦绕不去。



眼下大明天灾不断。



温越手上的银子是越来越花不出去了。



从外面买粮进来,也越发困难。



尤其是近些月来,大明米粮价格飞涨,十几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石米粮。



而且还有价无市,没有人愿意在这关头,出售救命的米粮。



温越手上的银子,都要变成没有用的石头了。(3/3)

章节目录

明末最强钉子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凶名赫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凶名赫赫并收藏明末最强钉子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