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原杰在奏章中说,想统治西北,一靠军事,二靠信仰,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中原佛道,不愿意深入西北,说白了就是窝里横。”



“在中原朕给他们太多了。”



“所以不愿意去传教,不愿意和回回教、喇嘛教碰撞,这是懦夫所为!”



“等盛顒入京后……”



“明年,朕就要整饬宗录司。”



“宗录司官员必须精通各教教义,吸纳天下僧道喇嘛回回入宗录司当官。”



“乌斯贜,更不用说了。”



“草原上多少人信仰喇嘛教,诸卿都知道。”



“幸有太宗皇帝,迎喇嘛教入中原,连朕都被喇嘛灌顶过,用喇嘛教控制漠北。”



“而中原,却没有喇嘛高僧,这能行吗?”



“语言不是障碍,要学会,要精通,要比喇嘛还要精通其教义,这样才行!”



朱祁钰认真道:“朕既然设了宗录司,就要招募喇嘛教、回回教的高僧入职……”



话没说完,就被于谦打断:“陛下!”



“元朝时,回回教肆虐中原。”



“太祖立国后,恢复佛道,使佛道大兴,回回教逐渐暗淡,最终退出中原。”



“盖因回回教教义,和我中原人心不符。”



“所以太祖皇帝不许其传教,断其根脉。”



“陛下若招募喇嘛教、回回教高僧入宗录司,那么其传教之势,将不可阻挡。”



朱祁钰笑道:“邢国公所虑甚是。”



“但,挡,能挡得住吗?”



“国朝保护佛道这么多年,给他们养成了什么习惯?”



“鱼肉百姓,视朝堂法度于无物。”



“越养越废,一群垃圾。”



“只有让他们去争、去抢,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否则,就淹没于历史长河吧。”



朱祁钰认为,竞争,才是进步的最佳途径。



越保守越落后。



“邢国公所忧虑的,朕也在思考。”



“这就是朕设宗录司的第二个目的!”



“改良教义!”



“朕要用宗录司,抓住天下教派的话语权。”



“然后,依着对朝堂有利的方向,更改教义,令其学新教,不许学旧教。”



“这样一来,无论百姓信仰什么,信的内容是什么,都在中枢的掌控之下。”



“有何可虑?”



朱祁钰笑问。



诸卿恍然,于谦仍然忧虑道:“陛下之策,是百年之策,却不能解决今日之忧虑。”



“百姓是盲从的,一个人信,就会鼓动很多人信。”



“久而久之,整个地方就被染色。”



“令其信仰容易,令其改信可就难了。”



“微臣担心,等陛下百年之策形成时,中原已无佛道容身之地了。”



“而佛道,才是我华夏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呀。”



没错。



回回教的厉害,就在于快速染色。



大元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域,就跟回回教有着密切关系。



这个问题十分沉重。



朱祁钰也听进去了:“那邢国公有何高见?”



“微臣以为,可令人钻研其教义,但不许其在中原传教,等改良教义后,再放弃传教。”



于谦冷笑道:“倘若他们不愿,微臣愿意领兵,平其叛乱。”



“邢国公严重了。”



胡濙却道:“不至于走到杀戮的那一步。”



“陛下修改教义之策,想他人之所不敢想,甚是高明。”



“但陛下想过没有?”



“西海以西,如今尚未归属大明。”



“算是大明的敌人。”



“对待敌人,自然要残酷些才好。”



“那些从战乱中存活下来的,应该是顺民,而不是逆民。”



“陛下想用宗录司控制教义,想法没错,但太慢了,大明等不起。”



朱祁钰目瞪口呆。



你们总说朕着急,怎么和胡濙比起来,朕变成保守派呢?



王竑笑道:“陛下会错意了。”



“西海以西,地广人稀,全是胡人部落。”



“势力极弱。”



“大明以前看不上。”



“现在有了玉米三宝,海西也可以种植玉米,海西就成了宝地了。”



“那咱们平定西海以西,派两万骑兵即可。”



“怕是马踏一地,投降一地,毫无难度。”



“陛下想实控也好,想设都司也好,全凭陛下心意。”



王竑这话说得霸气。



根本不把海西诸寇放在眼里。



其实,成华朝之后,还有海寇,就是西海以西的番人掠边,经常袭扰甘肃,困扰大明半个时代。



这个时代还没有。



在朝堂眼里,天下最强的是瓦剌,第二是鞑靼,大明算是第三位的。



海西诸藩,就是肥羊。



旦夕可平。



“邢国公,佛教也非我华夏本土教。”



“也是舶来教。”



“但在我华夏生根发芽多年,已经成为我华夏之教。”



“若我朝愿意用时间,自然也能令喇嘛教和回回教,变成我华夏之教。”



胡濙笑道:“天下教派,没有对错,只看朝堂怎么用。”



“用得好,那就是无上之教。”



“用得不好,只是执政者水平差劲而已。”



这是实话。



于谦也点头,表示同意。



能化土为汉、化胡为汉,怎么不能化外教为本教呢?



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依老太傅之意,明年开春,踏平海西!”朱祁钰决定了。



“陛下,明年不行!”



胡濙却道:“一来玉米三宝种子不够,无法播种去海西;”



“二来,甘肃需要准备时间,需要摸清敌方情况;”



“三来,宗录司也需要时间钻研其教义;”



“四来,则是需要往甘肃移民,用汉民充塞,才可以保证甘肃不丢。”



“只要甘肃在手,海西就逃不出我大明的手掌心。”



朱祁钰空欢喜一场。



“罢了,就定在后年吧。”



“陈友已经迫不及待了,海西一仗,就让陈友去打。”



“说回宗录司。”



朱祁钰道:“其他,就是土人的教派,土人信仰各异,朝堂也要重视,派人去学,然后改良。”



朝臣点头。



以前朝堂是看不上两广云贵闽这等边陲之地的。



但皇帝一心开拓两广。



“天下僧道,聚集汉地的太多了。”



“明年开始,天下各城,只允许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可以建得雄伟。”



“多余的,全都迁去边陲之地。”



“甘、宁、辽、热、两广、云、贵、闽,建一座城,就入驻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僧道去传播佛道。”



“还有儒家。”



“朕打算让孟氏从主宗里分出一支来,去广西。”



“如今广西靖平,尚为空虚,需要孟氏填充。”



同样在山东的孟氏。



命运早就注定了,要去填充西宁。



等明年西宁大城修完,就要去了。



中枢会建一座庞大的庙宇,供奉孟圣人!



将孟圣人之道,传去海西。



如今皇帝又改注意了,把孟氏拆分一支,去广西。



西孟和南孟就此形成。



其实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讨厌孟子。



全因孟子那句“民贵君轻”。



太祖皇帝和孟氏怄气,逼着孟氏修改了孟子,否则孟子被设为禁书,还不许供奉孟子。



和煊赫的孔氏相比,孟氏就显得是受气包了。



“年后朕就会传旨,孟氏也学孔氏一般,拆分出无数房来,填充天下各城。”



朱祁钰认真道:“儒教才是朝堂安身立命的根本,绝不能断绝!”



“朕不能看到,任何一座城池,文脉稀薄,甚至断绝!”



“决不允许!”



朝臣叩拜:“陛下圣明!”



没人敢忤逆皇帝。



皇帝对拆分孔孟,决心已定,不容更改。



“马上就十二月了,快过年了。”



谈完正事,朱祁钰笑着问:“诸卿可有备年货呀?”



“陛下,距离年关还远着呢。”



“臣等都不是京师人,家眷都在老家呢。”



“过年也和往年一样,冷冷清清的。”王竑笑着说,也十分无奈。



“今年三十下午,朕和你们一起过年,如何?”



朝臣一愣,皇帝又要闹哪出啊?



“朕有个好东西,要赐给你们,年三十,朕一起赐给你们。”朱祁钰卖个关子。



他准备很久了,算是新年礼物吧。



听这口气,是好事呀?



“而且,年货尔等不必备了。”



朱祁钰笑道:“辛苦一年了。”



“诚然,天下间你们是最辛苦的人。”



“年货宫中给你们备齐,再多发一个月俸禄,发银子。”



朝臣都愣住了,皇帝唱哪出呀?



“不瞒诸卿,江西第一批银子解送入京了。”



朱祁钰笑道:“年关之前,大部分都能送入京师。”



这是好事呀?



而王竑和王复则激动地看向皇帝:“陛下、陛下。”



朱祁钰侧目看过去。



王竑跟个老小孩似的,嘴型说“黄河”。



“王卿大声说出来!”朱祁钰脸上堆满了笑容。



王竑站起来,高声道:“陛下承诺了,要用三十年,根治黄河!”



什么?



朝臣全都站了起来,满脸惊异,难以置信。



连于谦都没收到风声。



只有胡濙、王竑和王复知道。



瘸了的王越惊呼道:“陛下是要根治黄河?是根治?”



“王越,坐下!”



朱祁钰走过来,按住他的肩膀,掷地有声道:“根治!”



“从宋朝开始,祸乱黄河两岸百姓的黄河,朕要彻底根治,恢复原来走向。”



“一切都回到原来的模样!”



“朕不惜一切。”



王越瘸腿,朱祁钰心有愧疚,对他格外关照。



王越哽咽道:“微臣是大名府人,家里却也受过黄河水患,今年山东,就有几十万人受灾呀!”



“只说今年,因黄河受灾人次近三百万人!”



“过去几百年,因黄河死的人,怕是要上亿呀!”



“黄河,曾经是华夏大地的母亲河,却成为了祸乱华夏的大灾患!”



听着这些话。



很多人流泪。



身在阁部,天天看着报灾,心里难受呀。



“三十年后,就绝对不会了!”



朱祁钰抓着他的肩膀:“王越,你这条腿,是在山东丢的,因为黄河水患丢的!”



“朕记得,永远都记得!”



“从江西收缴的七千万两银子!”



“朕打算全部拿出来,根治黄河!”



“这些肯定不够!”



“但锦衣卫还会清查江西,还会源源不断的往上收缴银子!”



“这些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朕打算总共拿出两亿两银子!”



“根治黄河!”



“不够的,朕再出!”



“够了为止!”



朱祁钰掷地有声道:“不止黄河的水患,天下河流,朕都要治理,给朕三十年,朕要给大明百姓,一个全新的大明!”



“那个时候,不会再有任何水患灾害!”



“朕要为后世子孙,做一件大事!”



看书页进群!简介的下面,点击就能进来,快来吧,兄弟们!



(本章完)(3/3)

章节目录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萧蓝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萧蓝衣并收藏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