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若不惜一切代价治水。”



于谦拜服在地:“当列为千古贤君,与古之圣贤并列,便如尧舜之君,亘古未有!”



朝臣全都叩拜。



个个神情激动。



官员的主要政绩来源,就是治水。



黄河泛滥之后,让原本富饶的中原,成为万里泽国,各条河流,都深受黄河之害。



中原原本是粮食大省。



如今却位居第末?



甚至不足以供应京师用粮。



都和黄河有着直接关系,若能根治黄河,整个中原,乃至整个北方,都会恢复魏晋时代的肥沃。



漕运的压力瞬间减轻,京师的粮食也许也会丰收呢。



朝中所有官员,或多或少都懂治水。



精通者不胜枚举。



“朕每年出六百万两银子,出三十年,合计1.8亿两。”



“阁部各出一人,组建治水局。”



“治水局立于军机处之下,由朕直管。”



“设左右郎中,给内阁行走衔,人选由阁部裁定,三年轮换,以政绩核定。”



单设部门,说明皇帝对治水极为重视。



一年六百万两银子,看似多,其实是捉襟见肘的。



“陛下,局的级别不够,干脆设治水司,老臣来当第一任治水使!”胡濙掷地有声道。



由他来牵头,用身份镇住下面。



“老太傅身兼数职,已经分身乏术了。”



“您还是以荣养为主,不能过于劳累,朝堂离不开您呀。”



朱祁钰道:“就依您之言,设治水司,朕来当第一任治水使。”



“左右司正从朝中有能力的官员中挑选。”



“朕只是挂个名,不管实事,第一任司正,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需要个镇住场子的人。”



“陛下,老臣举荐工部右侍郎吴复。”王竑出列。



朱祁钰神色发苦:“吴复今年七十多了吧?他已经很久不在早朝上露面了,身体越来越差了,还能去地方治水吗?”



吴复是永乐朝的官员,和胡濙一样,历经五朝。



其人在景泰朝负责治理黄河,颇得赞誉。



又是老资格,当左司正,绰绰有余。



“陛下只需要一个老人镇住场子,倒也不需要吴侍郎去黄河边,身体力行了。”胡濙道。



吴复的身份地位,是能压住下面的。



“就让吴复担任左司正。”朱祁钰定下来。



“右司正,老臣举荐中官徐珵。”王竑又道。



徐珵那可是治水大家啊。



但他是宦官。



让宦官担任朝堂官员,是没有先例的,也是坏了规矩的。



朝臣不同意。



朱祁钰也摇头:“徐珵在辽东搞种植粮食呢,治水虽然重要,但要排在粮食之后。”



“吴复人老体衰,很难奔波地方了。”



“挑两个右司正,负责辅佐他。”



“具体事物,由右司正来做。”



他留着徐珵,还有一层目的。



这么大的工程,贪污之事一定没法杜绝,所以等肃贪之后,再找机会让徐珵来做镇守太监。



宦官又如何?



治水司本就是朕直管的,钱都是内帑出的,让太监去当镇守太监,也是没错的。



至于右司正,还真没什么好人选。



皇帝杀人太狠,很多能臣被诛杀,导致中枢人才断层。



“陛下,尹直和丘濬如何?”王复小声问。



“都在山东呢,朱英怕是不肯放人呀。”朱祁钰笑道。



“陛下可有人选?”



王复已经猜到了,皇帝瞩意的人选是刘吉和刘珝。



“刘吉和刘珝太年轻,当不了治水司的主官,可去当左右监副。”



朱祁钰定下来。



姚夔却道:“微臣倒是有两个人选,供陛下参考。”



“说!”



“举贤不避亲,通政司左参议赵昂是懂治水的。”



姚夔回禀:“另一个则是正统十年进士何宜,其人有大志,能谋善断。”



“何宜人在哪?”朱祁钰问。



“如今是兵部郎中。”姚夔道。



朱祁钰看向孙原贞,孙原贞站起来,说道:“何宜其人,素有大志,能力卓越,颇得兵法,只是资历尚浅,怕是当不了治水司的主官啊。”



其实,还有真有个人选。



吏部侍郎陈文。



奈何吏部离不开他。



朝臣又举荐了几个人。



朱祁钰觉得一般,朝臣也觉得不合心思。



“诸卿回去好好想想吧。”



人选一时半晌定不下来。



但大体框架定下来,新设治水司,皇帝亲自担任治水使。



吴复担任左监正。



右监正空悬,人选有赵昂、何宜、刘俊、鲍相、高诚等人。



左监副刘吉。



右监副刘珝。



“朕虽然是说三十年,但这是个虚数。”



“若能用二十年修建完毕。”



“亦或是十年,最好!”



“在朕活着的时候,把黄河修建完毕,天下河道改善完毕,以后才不会有大麻烦。”



“省着太子继位后,舍不得花钱喽。”



朱祁钰在说笑。



但群臣却不许皇帝说这等不吉利的话。



这一刻,群臣是真心希望皇帝活着的。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吴复虽在京中坐镇,但也不要闲着。”



“京师的河道也要勾连、修缮,该修的修,别给朕省钱。”



“让他亲自带着些进士治水,给进士们涨涨经验,希望能带出一批治水的大才。”



朱祁钰内心期许很大。



“陛下!”



王竑却跪在地上,高声道:“请陛下允许给夫役些钱财!”



“老臣知道,这对内帑压力巨大。”



“但百姓也苦呀,一年劳作到头却填不饱肚子,一年年的没个盼头。”



“老臣为官三十余载。”



“却第一次见到,在京中做夫役的百姓,脸上露出了笑容。”



“没有人抱怨干活苦、干活累。”



“一个个喜气洋洋的,真心卖力气呀。”



“这紫禁城,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修缮,百王府已经完工十三座王府。”



“全因每天一个铜板呀!”



“陛下,百姓势利,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呀。”



“穷得吃不上饭,如何爱国呀!”



“衣不蔽体,如何拥护大明啊?”



王竑泪洒当场。



重臣皆哭。



这种实话,朝臣以前是不会说的。



朱祁钰改正风气后,畅所欲言,说实话办实事。



大明看似歌舞升平,其实地方叛乱不断,归根结底是吃不饱肚子,官逼民反。



王竑认为,百姓吃饱穿暖后,就不会造反了。



但姚夔却道:“王阁老,百姓开心固然好,问题是内帑没钱呀!”



“和根治黄河比起来,苦一苦百姓,总是没问题的。”



这话也引起了共鸣。



若两亿两,全部拿来治水,怕是都不够的。



若是再花钱,怕是需要四亿两,甚至更多。



皇帝能承担得起吗?



这是个大问题。



一旦皇帝哪天不愿意花钱砸这无底洞了,才是大事呢。



“诸卿莫争论了。”



“钱朕来想办法,一天一个铜板,给夫役发钱。”



“可发银子!”



朱祁钰一锤定音。



他做的很多事,都在改善百姓生活。



比如织毛衣,就让京畿妇人赚钱,还令纺织厂招女工,让妇人走出家门来赚钱。



“陛下,那一年怕是要八百万两以上了!”姚夔满脸担忧。



“姚卿勿忧。”



“大明连年打仗,自然会有很多战俘的。”



“以后就用战俘修缮河道,能缓解一部分压力。”



“总额控制在四亿两以内即可。”



“钱,朕出了!”



朱祁钰却知道,哪里有白银。



打下倭国,白银有多是!



打下东南亚,遍地是白银。



打下美洲,白银就是纸片子,不是钱了。



朝臣却浑身一抖,难道皇帝又要对大族动手了?



“朕的梦中,有一地,有一万座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朱祁钰给朝臣个底儿。



朝臣却想到了叶盛,叶盛去找的地方,是不是就是遍地是银山呢?



“大明百姓,该过些富裕日子了!”



“毕竟是天朝上国之民。”



朱祁钰话锋一转:“诸卿,还有一事!”



朝臣脸色肃然,放下汤碗,看向皇帝。



“朕之前说过,想让大明百姓皆读书。”



“国子监不止要设在直隶,还要设在天下各省。”



“朕希望多建学宫,让学子呈井喷之势!”



“百姓虽不懂经义,但也能认识些文字,知晓人间道理。”



朱祁钰认真道。



教育是百年之策。



之前就讨论过,皇帝被巨大的预算吓退了。



“陛下,读书是大明的根本呀!”



耿九畴唇角抽动:“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海量的银子堆积,微、微臣担心……”



“担心朕心血来潮吗?”



朱祁钰让他起来,叹了口气:“诸卿都知道,朕在京畿招了批孩子,在里草栏厂建朝阳学社。”



“大半年过去了。”



“朕方知教育之艰难呀。”



“朕当初以为,教导三年,就能成才。”



“结果才知道,教导一年,还未开蒙呢,想读懂经义呀,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一些孩子的家长,已经不耐烦了,想让孩子回家种地,帮家里分担压力。”



“难呀!”



“是以朕知道,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急于一时。”



朱祁钰话锋一转:“但教育是根本大计,朕打算设提学司,立于礼部之下。”



“每年朕从内帑里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户部再支出三十万两银子。”



“合计八十万两。”



“先建几座学宫,以点到面,一点点扩散全国。”



“争取百年之后,大明无人不识字,无人不读书!”



朝臣全都跪伏在地:“陛下此举,不亚于圣人当世!孔圣传道于后人,陛下布道于天下,当与圣人并列!”



如今已经不是魏晋时代了。



知识被世家垄断。



知识壁垒被造纸术和印刷术给冲垮了,获取知识难度降低,但读懂知识难度却在提高。



这就归功于程朱理学了。



把经义解读出各种花样,让人看不懂了。



对名师要求越来越高。



而皇帝肯花钱做大教育,这不是打破文官桎梏,而是在给文官塑金身呢。



因为尊师重道的思想,老师是和父亲一样的。



由老师教导出来的孩子,天然成为文官一派,和皇帝隔绝。



皇帝每年出八十万两,一百年就是八千万两银子,给文官做嫁衣,何乐不为。



朱祁钰看不破吗?



但他必须要做。



一百年教育,是给文官塑金身。



但等到一百五十年你再看看,文官的金身,会被穷苦人家孩子给冲垮的,然后把文官扫进垃圾堆。



当然了,也可能把皇帝扫进垃圾堆。



这是后世之君要应对的局面。



他朱祁钰管不了。



“诸卿。”



“朕鼓励诸卿办报,发展文学,放开皇家藏书,都是为了给教育铺垫。”



朱祁钰摆摆手,不让他们吹捧,笑道:“诸卿,朝中可有精通教育的人才举荐给朕?”



“幸得陛下降下宏恩,方可种花花开。”



姚夔却拜服在地道:“陛下开放皇家藏书,导致天下文宗魁首,俱聚于京师,去那澹台藏书阁阅览书籍。”



“您猜不到,如今谁在京师?”



姚夔成功把所有人的兴趣吊起来。



“别卖关子快说!”朱祁钰急声道。



“吴与弼!”



“谁?”



朱祁钰惊得站起来,朝臣也面面相觑,面露惊容。



这可是为超级大拿啊。



大明理学第一宗师,开创崇仁学派。



他的徒弟中,大牛超级多,陈献章、胡居仁、娄谅、胡九韶、车泰、罗伦、谢复、周文、杨杰、饶烈等等全出自他的门下。



大名鼎鼎的王守仁,则师从娄谅,是吴与弼的徒孙。



龙场悟道之前,是陈献章先在筑春阳台悟道。



王阳明是圣人,那么吴与弼就是圣人的祖师爷。



所以,满朝重臣,都是这种表情。



皇帝三顾茅庐,吴与弼拒不出山。



“姚夔,你玩笑呢吧?”



朱祁钰难以想象,吴与弼竟然会出山。



还来了京师,就不怕来了走不了吗?



“陛下,微臣亲眼看到了!”



姚夔肯定道:“随吴先生入京的是,陈献章陈先生、娄谅娄先生和胡居仁胡先生。”



嘶!



养心殿里倒吸一口冷气。



都是超级大牛啊!



“明日一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萧蓝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萧蓝衣并收藏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