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繁乱的大年,不光是臣工们繁乱,赵曦的心绪也有点乱。



王安石丢出市易法,彻底把赵曦的步骤打乱了,搞得他现在不知道从那个点入手最合适。



建勤政殿,是为改官制并推动官办产业准备的,同时捎带促成朝廷将宏观调控以法令确定了,收回定价权,制定审批制度。



结果到现在,不但王安石抛出了市易法在大朝会上,连王韶也火中取栗,把《平戎策》给抛出来了。



经略河湟还好说,既然王韶有这样的见地,并提出了方略,想必他有了具体的章程,只需要钦定他的职衔就可以了。



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把王韶的职衔敲定,关于《平戎策》的议论就歇下了,唯有等王韶在实施中有被人攻讦的漏洞,才会发起另外一次的攻击。



赵曦原来设想的,先鼓捣几次涉及六部九卿的集议,不停的让六部九卿的主官参与集议,慢慢的先固定了朝廷这边的集议人员,然后再延伸到地方大员。



届时,涉及到那个军州的事务,便召集该军州的军政主官参与集议,如此形成定例,再去理顺品级和职衔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市易法会在这个过程中间,由朝堂执政廷议。



在廷议市易法时,让工坊城抛出出卖各种新产品工艺,由此提议官办产业,并解决冗官之弊…~这一项可以与官制改革同步。



从官办产业开始牵扯,很容易能牵扯到定价和审批的问题,追本溯源,就可以把传统行业也收拢相关权利。



设想是美好的,可现实却凌乱了。



从小时候开始,一件件一桩桩,赵曦所有的谋划,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甚至到了最后,没人会认为是他谋划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这还是第一次让他感觉到了麻烦……王安石那个麻烦精给招惹的。



这档口家事也有烦心事了。



儿子过了年就十五岁了,该着谈婚论嫁了……虽然赵曦觉得这很扯,还是小娃娃,懂什么婚嫁?



可这时代就这么回事,自己就这么接受得了。



国朝的传统,皇家是与武勋世家联姻的,赵曦也认了。



真正烦心的是,儿子居然有了科举的想法。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自己挖坑埋自己了。



皇家一直子嗣不继,偏偏因为自己这个意外,到现在自己已经五个儿子了。



东宫是早就立了,就是长子。但赵曦并没有让太子在待遇上有太多的特殊。



从七八岁进学,十岁开始参与到讲武堂的训练中。



所有的儿子都是这个流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儿子们其他的不知道学的怎样,但在讲武堂把自信、自尊学了个十足。



加上前期处理宗亲,容许宗亲科举做官,宗学里不再是以前的氛围了,真正有了学堂的样子。



自然这些宗亲学子也是你追我赶的争先恐后。



国朝的士大夫又是相当的骄傲,他们表现出来的士大夫阶层比皇家更高贵。



这让儿子特不爽,就有了跟天下士子一争高下的想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