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小事?或者说是一场闹剧。



朝堂等着看热闹的不少,不管是一直堵着王安石家门,还是宗亲被朝廷惩罚,甚至还有人看到了宗亲变革被叫停的可能。这都是热闹。



结果…~官家就出宫转了一圈,事就没了,跟没发生一样。



估计宗亲肯定被官家拾掇了,毕竟官家在宗正寺停留的时间不短。



没见勾栏酒肆都见不着宗亲的人影了吗?



皇家宗学里的人多起来了,从七八岁到十七八的都有。报名出外做官的也多起来了,两湖的,广南的,大理的,西北边境的,河北榷场的,没一个好去处。



朝廷开始还担心,再看看宗亲们的做法:都是孤身一人外出,把妻儿老小都留在汴梁了。



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居然让宗亲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



不奇怪!赵曦知会赵琴做了一些事。



他不相信仅仅几句话就可以改变整个宗室原本的尿性。



所以,赵琴不仅牵头出资成立了皇家宗亲基金,还建议用基金组建了一家商行。



同时,直接用基金的钱,跟现在内苑的产业进行了互换。



矿城、工坊城、锰矿、羊毛纺织、食品、军备等等,几乎赵曦所有的产业,都拿出一点点份子,让宗亲参与了。



赵曦的一番说辞,可能让宗亲激动,也可能让宗亲亲近,或许也有一时的冲动和兴奋,要精忠报国。



赵曦知道那续旧不了,要想持久,唯有利益是永恒的。



如今的大宋,上点层面的人,都知道,朝廷都没有官家富足。



官家不带宗亲玩,宗亲就是投门扒窗,也找不到掺合那些产业的门路……这是聚宝盆,谁舍得放弃?那怕是一点点都舍不得。



官家这时候真的丢出来了,也就是说,官家是真当宗亲是一家人了!



所以,也就还来了这些宗亲真正的忠诚。



其实,更重要的一点,这也是赵曦控制宗亲最有效的手段。



……



持续半年之久的青苗法调查人员终于回朝了,带回来的确实各执一词的报告。



不同立场的调查人员,无法在调查结果上统一,也就无法形成统一的结果。



很好,这正是赵曦想看到的。



支持青苗法的,侧重于耕田数的变化,重心放在丈量耕田,并与实行青苗法前对照,以证明青苗法有利于保持国朝耕田数,确保两税不再减少。



而反对青苗法推行的,则侧重于地方府衙在推行青苗法时的猫腻。



比如强行摊派,比如中饱私囊,比如常平仓亏空,比如陈粮新粮的差别,比如民声民怨。



而中立的一方,就以公正的态度,全盘对实行青苗法的地方进行调研。



甚至还有敷衍了事,着地方官府撰写青苗法实施情况的。



同时,皇城司也有一份奏报,着重是报告这半年来,朝廷外派官员都干什么了,跟何人接触,各自又有何种背景。



五花八门,杂七五八……这就是最终的调查结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