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赵曦希望看到的,却也是很为难。



就凭这调查结果,不管是集议还是朝议,赵曦清楚,肯定又是吵吵嚷嚷的情形,绝无例外。



他是真烦那种争吵。能吵出个结果来也算,吵吵半天,最后屁用没有。



争论,结果不就是各人保持各人的观点嘛?



所以,调查人员回朝几天了,赵曦没召集集议,也没召见任何一个外调人员。



可朝臣可没准备让赵曦闲着。



这外调青苗法并不是什么隐秘的事,甚至各方的调查结果都会征求意见,采纳大佬的建议才能形成最终定稿。



也就是说,朝廷现在得到了什么样的报告,对于朝臣来说都清楚。



官家说过,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把青苗法搁置,不得再议。



现在,外调结果有了,自然就是可以议了。



为了抢的先机,一篇篇华丽的,激烈的,朴实的奏折文章开始成堆成堆的往政事堂递。



这事,就是在政事堂也还继续着争执,自然就到了赵曦的案头。



借用并重复调查结果……没看头,丢一边去。



满篇口号喊的震天响,没一点干货的……没用,丢一边去。



一个调查结果就否定王安石本人,冠以祸国殃民帽子,并准备往死里整王安石的……其心可诛,丢一边去。



过分扩大青苗法作用,忽略存在问题的…~也一边去。



认为在国朝耕田大事前,可以不必在意草民死活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贱其子民者……一边去。



唉……这是奏折吗?这是檄文!这是奏折吗?这是表演文采的机会。这是针对青苗法的奏折吗?这根本就是在罗列王安石罪状。



一边翻看,一边丢,越来赵曦手里的动作越大,到最后直接看开头,就抬手扔出去了。



吓得内监一个个连大气都不敢出…~啥时候见官家这般暴躁过?



这就是朝臣!真应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不对,有一用,就是扯淡。



并不是说满朝堂真没有解决问题的臣工,是立场的需要,让他们忘记了本职,替君王排忧解难的本职。



反对者不会去考虑解决问题,支持者不能也不合适去改变青苗法原义。



而中间派,看现在这架势,还担心所有的炮火都冲着他来呢。



所以,奏折就单纯表态了。



这个……苏辙?终于看到一个可以让人看下去的奏折了。



苏辙是作为调查人员下去的,还是去了实行青苗法最久的鄞县。



他用详实的数据,从王安石主鄞县时说起,充分肯定了青苗法的作用。



同时,也是用详实的数据,列举了从王安石离开鄞县,整个青苗法变味儿的过程。



最后,两者对比,从两税税入增长和减少中得出结论:青苗法过于依赖官员的操守,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且,青苗法不适合作为官员考评的内容,容易滋生乱像,从而导致事与愿违,害民害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布袋外的麦芒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