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这样的体验恐怕只有东北才能给予。
初秋的时候随处可见的大片树林,林中的鸟蛋和蘑菇,路边清澈的小溪,以及有着爽朗笑声的邻里……
钱桂荣的闹腾,让张雨冰出了名,也有好处,可是跟连队的知青和连队的姑娘们熟稔起来,上山捡蘑菇,捡木耳,这个时候还没有秋收,连队没有多忙,有很多时间上山,捡山货。还能捉到野兔山鸡黄羊子。
回家就可以大饱口福。
经常能够打牙祭,解解馋。
山鸡炖蘑菇,黄羊肉肉馅饺子,吃了不少顿,大
家都很友爱,还要互通有无,关系处的越来越好。
前世张雨冰到了这里根本就没有跟谁交往,窝窝囊囊的孤独的郁郁的死去,这一世很多人都知道了张雨冰的对象是个军人,大多数的人都很跟张雨冰亲近。
可是追求她的还有三个,可是没有一个敢强求的,只是故意接近她,讨好她,就是为了感动她,能够追到她。
原因就是张雨冰还没有跟安平宇结婚,只是定亲,他们就是觉得农场也是挣工资的,比当兵的还要钱多。没有结婚就不是军婚,就是抢走也不犯错误。
很快到了收秋的时候,就繁忙起来。
东北可是国家的大粮仓,收秋可是特别的忙,主要就是晾晒粮食。
东北的阳光可不强烈,到了秋天阳光就更淡了。
忙碌的秋收晾晒入国库,黄豆可是有收割机,苞米还没有收割机,手工收苞米,运回来,还要扒皮,装仓。
每逢秋收季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学校也放秋忙假,金秋时节,老少弯腰。那是收获苞米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工,收割、晾晒、脱粒、晒场,环环相扣,秋收是人们最高兴也是最辛苦的季节。
掰玉米,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热,虽说已是中秋,秋老虎还是蛮厉害的,玉米又高,密不透风,中午热的汗流浃背。
玉米熟了,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然后再用袋子背到地头,背玉米最累人,满满一口袋玉米棒子,背在身上又沉又搁人,一亩地下来累得头昏眼花。
玉米收获后,还要砍棒子秸,用短把镐头刨,一手拿镐头,一手抓棒子秸,要把两腿叉开,时刻留心,还是有危险的,家里的大人一般不会让没有经验的小孩去刨的。
从地里运玉米就靠这个平车,也叫地排车,在当时家家户户都有,是农村主要运输工具。拉庄稼、拉肥料、赶集买东西、甚至走亲戚都能派上用场。
把玉米从地里拉连队的大场,有力气的男劳力一个人拉,力气小的妇女要一个人拉,后面一个人来推,或者一人用绳在前面拉。
老百姓注重的是颗粒归仓,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也要拾起来,那些庄稼一颗一粒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拾庄稼是多年来的传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真实的写照。
收来的玉米棒,还要剥皮,连队的大场上很多人围着一堆苞米在一起拉着家常,剥着玉米,其乐融融。活虽不累,但需要时间。
那时的玉米皮还有用处,一是用来编织工艺品,二来就是烧饭用了。
一排排的玉米仓集中在一起,既节省空间,也能通风,晾的更快更干。
那时没有脱粒机,
初秋的时候随处可见的大片树林,林中的鸟蛋和蘑菇,路边清澈的小溪,以及有着爽朗笑声的邻里……
钱桂荣的闹腾,让张雨冰出了名,也有好处,可是跟连队的知青和连队的姑娘们熟稔起来,上山捡蘑菇,捡木耳,这个时候还没有秋收,连队没有多忙,有很多时间上山,捡山货。还能捉到野兔山鸡黄羊子。
回家就可以大饱口福。
经常能够打牙祭,解解馋。
山鸡炖蘑菇,黄羊肉肉馅饺子,吃了不少顿,大
家都很友爱,还要互通有无,关系处的越来越好。
前世张雨冰到了这里根本就没有跟谁交往,窝窝囊囊的孤独的郁郁的死去,这一世很多人都知道了张雨冰的对象是个军人,大多数的人都很跟张雨冰亲近。
可是追求她的还有三个,可是没有一个敢强求的,只是故意接近她,讨好她,就是为了感动她,能够追到她。
原因就是张雨冰还没有跟安平宇结婚,只是定亲,他们就是觉得农场也是挣工资的,比当兵的还要钱多。没有结婚就不是军婚,就是抢走也不犯错误。
很快到了收秋的时候,就繁忙起来。
东北可是国家的大粮仓,收秋可是特别的忙,主要就是晾晒粮食。
东北的阳光可不强烈,到了秋天阳光就更淡了。
忙碌的秋收晾晒入国库,黄豆可是有收割机,苞米还没有收割机,手工收苞米,运回来,还要扒皮,装仓。
每逢秋收季节,是人们最忙碌的时候,学校也放秋忙假,金秋时节,老少弯腰。那是收获苞米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工,收割、晾晒、脱粒、晒场,环环相扣,秋收是人们最高兴也是最辛苦的季节。
掰玉米,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热,虽说已是中秋,秋老虎还是蛮厉害的,玉米又高,密不透风,中午热的汗流浃背。
玉米熟了,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然后再用袋子背到地头,背玉米最累人,满满一口袋玉米棒子,背在身上又沉又搁人,一亩地下来累得头昏眼花。
玉米收获后,还要砍棒子秸,用短把镐头刨,一手拿镐头,一手抓棒子秸,要把两腿叉开,时刻留心,还是有危险的,家里的大人一般不会让没有经验的小孩去刨的。
从地里运玉米就靠这个平车,也叫地排车,在当时家家户户都有,是农村主要运输工具。拉庄稼、拉肥料、赶集买东西、甚至走亲戚都能派上用场。
把玉米从地里拉连队的大场,有力气的男劳力一个人拉,力气小的妇女要一个人拉,后面一个人来推,或者一人用绳在前面拉。
老百姓注重的是颗粒归仓,掉在地上的玉米粒也要拾起来,那些庄稼一颗一粒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拾庄稼是多年来的传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真实的写照。
收来的玉米棒,还要剥皮,连队的大场上很多人围着一堆苞米在一起拉着家常,剥着玉米,其乐融融。活虽不累,但需要时间。
那时的玉米皮还有用处,一是用来编织工艺品,二来就是烧饭用了。
一排排的玉米仓集中在一起,既节省空间,也能通风,晾的更快更干。
那时没有脱粒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