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夫子面容看着年过三十,身姿挺拔,面目俊朗。
他匆忙而来,发束还有些松散,只拿紫檀色木冠绾住了。
一身细白布的直缀,套上湖青棉袍,踩着一双厚棉黑布靴。
分明是闲散的居家打扮,依然是端正又斯文。
罗娘赶忙站起福礼:“小女田氏,名唤罗娘,祖籍徽州池砚,此信应是我家姊所写。”
说罢低下头,目光轻轻落在他腰间的藏青色罗带上。
男子弯下腰来,虚扶起她:“家中小僮少训导,怠慢了姑娘。”
罗娘依礼侧身回避,却看到了他两鬓隐藏的点点银丝。
“不才姓谢,名端之。这封信上字迹,确为亡妻所书……还请姑娘随我进厅堂,从长计议。”
罗娘听到“亡妻”二字,愣住片刻,立马就红了眼眶。
似是哽咽着无法出言,只点点头,随他走出门房。
虽已隆冬,院中仍有点点绿意。
院角小片竹林,迎着寒风沙沙作响。
挨着门庭的外墙还搭了一丛紫藤,虽然眼下只剩枯藤挂架,好在旁边有一树腊梅盛放,幽香满溢。腊梅旁还有一树红梅作伴,枝头打苞,绿叶间多了点点红意。
时人求雅,寻常人家院中也多有松竹梅,以显主家气节。
对比之下,挨墙而立的那一排果树便显得不伦不类了。枣树、柿子树、橘子树、枇杷树…虽寒冬下也是难得的枝繁叶茂,到底是读书人家少种的。
见罗娘目光流连,谢端之怅然道:“这院中景致,大都是亡妻在时栽植,她颇喜爱在院中打理这些。”
罗娘点头赞道:“夫子照看得甚是费心。”
二人行至厅堂,面对面远远坐下,都是思绪万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时陷入尴尬的沉默。
好在不用夫子吩咐,大饼已从灶头提了热水,小圆端了茶具上来。
谢端之为她斟好茶,拿起书信低头说起:“亡妻入我家门时,尚不识字,是我手把手教得她。”
想起成婚五载的夫妻自得、琴瑟和鸣,他话中惆怅愈深:“所以念娘的字迹,我绝不可能认错,确是她手书此信……不知姑娘从何得之?”
罗娘双手握着杯盏取暖,一颗心这才落到了实处的模样。
“家姊闺名确是唤作阿念,”又拿出帕子擦了擦眼角:“我就知道,阿姊也在寻我们……”
“十几年前,家乡遭了水患。我还是个不甚记事的小丫头,与家人失散后,就被人卖作了奴仆。因我做事仔细人又本分,年纪到了主家便开了恩,在前年放还了身契。”
“一路打听着回了原籍,才发现故居早已沦为汪泽。我也不知该去往何处,便在码头支起了食摊,一为营生,二为打听家人消息。”
“就在上月,有位客商登岸,路过小女食摊,与我攀谈起来。说是多年前受故人所托,寄送一封家书。可池砚已满目汪泽,故友家人也遍寻不得。好在这位客商是重诺之人,故十多年来,每年行商路过此处,仍会特意寻觅一番。”
“此回正是见我容貌肖似念姊,他便疑心我为故人亲友,特意询问。因祖籍旧址、家人姓名统
他匆忙而来,发束还有些松散,只拿紫檀色木冠绾住了。
一身细白布的直缀,套上湖青棉袍,踩着一双厚棉黑布靴。
分明是闲散的居家打扮,依然是端正又斯文。
罗娘赶忙站起福礼:“小女田氏,名唤罗娘,祖籍徽州池砚,此信应是我家姊所写。”
说罢低下头,目光轻轻落在他腰间的藏青色罗带上。
男子弯下腰来,虚扶起她:“家中小僮少训导,怠慢了姑娘。”
罗娘依礼侧身回避,却看到了他两鬓隐藏的点点银丝。
“不才姓谢,名端之。这封信上字迹,确为亡妻所书……还请姑娘随我进厅堂,从长计议。”
罗娘听到“亡妻”二字,愣住片刻,立马就红了眼眶。
似是哽咽着无法出言,只点点头,随他走出门房。
虽已隆冬,院中仍有点点绿意。
院角小片竹林,迎着寒风沙沙作响。
挨着门庭的外墙还搭了一丛紫藤,虽然眼下只剩枯藤挂架,好在旁边有一树腊梅盛放,幽香满溢。腊梅旁还有一树红梅作伴,枝头打苞,绿叶间多了点点红意。
时人求雅,寻常人家院中也多有松竹梅,以显主家气节。
对比之下,挨墙而立的那一排果树便显得不伦不类了。枣树、柿子树、橘子树、枇杷树…虽寒冬下也是难得的枝繁叶茂,到底是读书人家少种的。
见罗娘目光流连,谢端之怅然道:“这院中景致,大都是亡妻在时栽植,她颇喜爱在院中打理这些。”
罗娘点头赞道:“夫子照看得甚是费心。”
二人行至厅堂,面对面远远坐下,都是思绪万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时陷入尴尬的沉默。
好在不用夫子吩咐,大饼已从灶头提了热水,小圆端了茶具上来。
谢端之为她斟好茶,拿起书信低头说起:“亡妻入我家门时,尚不识字,是我手把手教得她。”
想起成婚五载的夫妻自得、琴瑟和鸣,他话中惆怅愈深:“所以念娘的字迹,我绝不可能认错,确是她手书此信……不知姑娘从何得之?”
罗娘双手握着杯盏取暖,一颗心这才落到了实处的模样。
“家姊闺名确是唤作阿念,”又拿出帕子擦了擦眼角:“我就知道,阿姊也在寻我们……”
“十几年前,家乡遭了水患。我还是个不甚记事的小丫头,与家人失散后,就被人卖作了奴仆。因我做事仔细人又本分,年纪到了主家便开了恩,在前年放还了身契。”
“一路打听着回了原籍,才发现故居早已沦为汪泽。我也不知该去往何处,便在码头支起了食摊,一为营生,二为打听家人消息。”
“就在上月,有位客商登岸,路过小女食摊,与我攀谈起来。说是多年前受故人所托,寄送一封家书。可池砚已满目汪泽,故友家人也遍寻不得。好在这位客商是重诺之人,故十多年来,每年行商路过此处,仍会特意寻觅一番。”
“此回正是见我容貌肖似念姊,他便疑心我为故人亲友,特意询问。因祖籍旧址、家人姓名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