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熹,一夜冷雨渐歇。街巷中雾气蒙蒙,让人看不清前路。
脚下一块块青石板,被雨水刷洗得反光。石缝间的青苔吸饱了水,蓬松地舒展开。
深冬的江南,阴雨连绵,呵气成霜,正是烟雾濛濛的时节。
罗娘撑着油纸伞,挽着青布包袱,低头小心翼翼地迈着步。
脚下一双薄底绿荷鞋,已打湿了大半。每走一步,湿漉漉的鞋尖就啪嗒一声落在石板上,打碎街巷安宁。
分明还穿着初秋的衣衫,她却顾不上冷,只蹙着眉左顾右盼,不时抬头看看各家门脸,疑心自己找错了地方。
哎,近十年没有上过岸了,不光是忘了路,连行步都有些生疏。
“吱呀——”
刚走进巷口,不远处便有扇木门悠悠拉开,露出半张老妇面孔。
“这是哪家媳妇子,这么早的出门去?”
包裹银丝的褚色头巾下,一双浑浊的眼眯着望过来。
罗娘掩下心中忐忑,笑迎着上前回道:“惊扰大娘,请问此处可是小石坊?”
大娘闻言一脸讶异,撑开了眼角褶皱:“这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此处早改名叫小书坊。”
说罢朝巷子深处指了一指:“自谢家小学堂开起来后,此处晨间便有书声琅琅,因此改了名。”
“这几日放春假,读书郎都家去歇息了,”望着眼前衣衫单薄的姑娘,大娘不免疑惑道:“姑娘是来寻谁?”
罗娘顺着大娘的手势,望向巷子深处,只能隐约看到马头墙的高高轮廓,同褐色木门一起掩在薄薄的雾霭中,看不真切。
她无意地攥紧了伞柄,指节微微泛白:“几年前曾有家人寄信,说居于衢州嵩溪县小石坊谢家,这才过来看看。”
“谢家?”大娘更是疑惑:“那不就是谢夫子家?”“老妪在这住了大半辈子,绝不会记错。”大娘频频摇头道:“谢家二老早已仙逝,夫人也已故去,只留下了谢夫子和他家大公子。大公子小小年纪就出门求学去了,只有谢夫子孤身在家,并无其他干亲旧友,怎会有什么亲友去信?姑娘怕是寻错了地方。”
罗娘闻言似是失落下来,又不甘就此罢去:“该是不会有错的,”她不住地望向巷子深处:“小女收到信便远从徽州赶来……既然都已寻到此处了,总要去问问才好。”
大娘见她衣衫单薄,期期艾艾的模样实在可怜,只能热心道:“那我带你去问一问吧。”
说罢走出家门,回身吱呀一声掩上院门,领着罗娘往前去:“他家门童可是头小倔驴,见你一个姑娘家,又是生脸,怕是门都不开。”
又忍不住絮叨开来:“怎地只有你一个姑娘家孤身来寻?还穿着如此单薄,鞋都打湿了吧……”
罗娘不答,细心地将油纸伞歪向大娘一边:“信上说谢家并不宽裕,年末难有余粮,如今竟使唤上奴仆了么?看来,确是我找错了人家。”
“倒也算不得奴仆,不过是夫子心善,救济过几回乞儿。他们倒是赖上这家,充起门子奴婢得寄居进去。”
大娘夸起谢夫子来:“谢家学堂收得学生多,不计门槛高低都能进,束脩却要得不多。富贵人家自是请得起西席,看不上此处,可没想到我们这小门小户的也有个写字学算的去处
脚下一块块青石板,被雨水刷洗得反光。石缝间的青苔吸饱了水,蓬松地舒展开。
深冬的江南,阴雨连绵,呵气成霜,正是烟雾濛濛的时节。
罗娘撑着油纸伞,挽着青布包袱,低头小心翼翼地迈着步。
脚下一双薄底绿荷鞋,已打湿了大半。每走一步,湿漉漉的鞋尖就啪嗒一声落在石板上,打碎街巷安宁。
分明还穿着初秋的衣衫,她却顾不上冷,只蹙着眉左顾右盼,不时抬头看看各家门脸,疑心自己找错了地方。
哎,近十年没有上过岸了,不光是忘了路,连行步都有些生疏。
“吱呀——”
刚走进巷口,不远处便有扇木门悠悠拉开,露出半张老妇面孔。
“这是哪家媳妇子,这么早的出门去?”
包裹银丝的褚色头巾下,一双浑浊的眼眯着望过来。
罗娘掩下心中忐忑,笑迎着上前回道:“惊扰大娘,请问此处可是小石坊?”
大娘闻言一脸讶异,撑开了眼角褶皱:“这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此处早改名叫小书坊。”
说罢朝巷子深处指了一指:“自谢家小学堂开起来后,此处晨间便有书声琅琅,因此改了名。”
“这几日放春假,读书郎都家去歇息了,”望着眼前衣衫单薄的姑娘,大娘不免疑惑道:“姑娘是来寻谁?”
罗娘顺着大娘的手势,望向巷子深处,只能隐约看到马头墙的高高轮廓,同褐色木门一起掩在薄薄的雾霭中,看不真切。
她无意地攥紧了伞柄,指节微微泛白:“几年前曾有家人寄信,说居于衢州嵩溪县小石坊谢家,这才过来看看。”
“谢家?”大娘更是疑惑:“那不就是谢夫子家?”“老妪在这住了大半辈子,绝不会记错。”大娘频频摇头道:“谢家二老早已仙逝,夫人也已故去,只留下了谢夫子和他家大公子。大公子小小年纪就出门求学去了,只有谢夫子孤身在家,并无其他干亲旧友,怎会有什么亲友去信?姑娘怕是寻错了地方。”
罗娘闻言似是失落下来,又不甘就此罢去:“该是不会有错的,”她不住地望向巷子深处:“小女收到信便远从徽州赶来……既然都已寻到此处了,总要去问问才好。”
大娘见她衣衫单薄,期期艾艾的模样实在可怜,只能热心道:“那我带你去问一问吧。”
说罢走出家门,回身吱呀一声掩上院门,领着罗娘往前去:“他家门童可是头小倔驴,见你一个姑娘家,又是生脸,怕是门都不开。”
又忍不住絮叨开来:“怎地只有你一个姑娘家孤身来寻?还穿着如此单薄,鞋都打湿了吧……”
罗娘不答,细心地将油纸伞歪向大娘一边:“信上说谢家并不宽裕,年末难有余粮,如今竟使唤上奴仆了么?看来,确是我找错了人家。”
“倒也算不得奴仆,不过是夫子心善,救济过几回乞儿。他们倒是赖上这家,充起门子奴婢得寄居进去。”
大娘夸起谢夫子来:“谢家学堂收得学生多,不计门槛高低都能进,束脩却要得不多。富贵人家自是请得起西席,看不上此处,可没想到我们这小门小户的也有个写字学算的去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