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好莱坞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无论是专辑还是巡回演出,在吸引歌迷方面,主要依靠的还是明星本人的个人魅力。



在这一点上,大牌明星本身就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



在之前与环球音乐集团开战的那段时间里,【量子音乐】从环球这个此前的唱片业霸主旗下挖角了不少的明星,其中虽然没有什么顶尖巨星,但算得上大牌的,却也还是有几位的。



再加上诸如泰勒-斯威夫特、贾斯汀-比伯这些【量子音乐】自己培养出的大牌,至少在明星资源这一块,【量子音乐】已经是站在了整个行业的顶点。



拥有着数量众多的明星,也意味着【量子音乐】在同一时间内推动的项目数量会急剧增加。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量子音乐】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用了。



单单只说制作的部分。



以专辑项目为例,尽管【量子音乐】旗下,有着数量众多的制作厂牌,但想要同时推动上百个专辑项目,还是显得颇为吃力。



甚至于,就连负责项目的最高“负责人”,唱片制作人,数量都不够用,不得不向外界的独立音乐制作人,以及他们的工作室寻求合作。



和不属于公司的独立工作室合作,除了有诸多不方便的地方以外,最大的问题是会显着增加成本。



这里边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沟通环节不通畅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比如大牌的独立音乐制作人,在对方明显急于达成协议的情况下索要高价等等。



至少在这些与外部工作室合作的专辑项目中,录音室制作成本这一块,各个项目都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不等的预算上调。



如果是单一的某个项目,这些成本的上涨倒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毕竟,上涨的仅仅只是录音室制作这一块的成本,放到整张专辑从筹备到宣发的整个过程,哪怕往高了算,最多也只会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比例。



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数字,而不能代表全部。



一些比较特殊的专辑,比如说为了专辑配上一支超高预算的MV,例如那个号称花费了一亿多美元的“超级MV”,录音室制作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就会远远超出“正常水准”。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普遍情况,还是个例,当录音室制作成本出现大面积的上涨时,若是仅仅只有一个两个项目倒还罢了,在动辄上百,甚至数百个专辑项目这样的基数之下,对于【量子音乐】的资金链,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



不单单是在制作环节,在宣传、发行环节,同样因为人手不足的原因,会造成成本上涨,或者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等各种各样的状况。



其中问题最大的地方还是在于发行方面。



如果单单只是北美倒还罢了,而在全球发行体系这一块,一直以来都是【量子音乐】的短板。



当然,这所谓的短板,也是和同为四大的其它三家相比较的。



至少除了索尼、华纳,以及“曾经的”唱片业霸主环球音乐集团之外,还没有哪家唱片公司,能够在发行能力上和【量子音乐】相提并论。



不过,即便是已经做到了行业顶尖的位置,但当大量的项目扎堆出现的时候,【量子音乐】仍然是出现了严重的人手不足的现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摇滚教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黑色贝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黑色贝斯并收藏摇滚教父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