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会?”



“当是相公多虑吧?”



“家上此策,当只暂行于关中,以平抑粮价之权宜之计;待秋收前后,自当罢之。”



“若非如此,家上何必使相公布政令,而非书请陛下,颁诏立法?”



听闻阳城延前两句话,萧何只面色阴沉的摇了摇头。



待听到这最后一问,萧何面上的严峻之色,终是化作了一阵苦笑······



“少府所言,恰中要害啊······”



苦笑着发出一声长叹,萧何望向阳城延的目光中,也悄然带上了些许深意。



“前时,家上以传书陛下,言前时,家上于长陵受刺之事。”



“及请陛下颁布诏谕,以明律法,亦已为家上言于书中,呈于陛下当面······”



听到这里,阳城延终于是放下了心中最后那一丝侥幸,神情彻底严峻了起来。



萧何说的没错。



刘盈一道‘商人手里不能有超过一百石的粮食储存’的政令,实际上,就是冲着灭绝粮商去的。



道理很简单:无论是粮商,还是布商,亦或是其他什么商,要想卖某一类货物,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囤货。



比方说:一个商人想做布匹生意,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募几十上百名数量的织工,为自己织出布匹。



等手上有了千儿八百匹布帛的存货,这才能在市集寻处位置,挂起一个‘x氏布铺’的招牌。



若不然,真带着三五匹布就去开店,等货卖完了,怎么办?



卖布五分钟,歇业两个月?



这还算好的,毕竟再怎么说,布匹也属于手工产品,只要有原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粮食,却是‘货物’当中,极端特殊的一类。



作为粮食贸易的经手者,商人根本无法凭自己生产粮食,只能在每年秋后,从百姓手里买。



而在粮食被买回来之后,粮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妥善储存,等到春、夏两季,百姓青黄不接之时,再加价将粮食卖还给百姓。



简单来说:布商,赚的是‘将蚕丝、麻绳织成布匹’的加工费,而粮商,赚得则是大批粮食长期储存的管理费。



既然是管理费,那必不可缺少的缓解,自然就是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在秋收之后,把粮食从百姓手里买回家,放在粮仓存起来。



而刘盈一道‘商人不能屯粮超过一百石’的政令,却是精准打击到了粮商赖以生存、牟利的致命要害。



一百石粮食,够干嘛用?



——按如今,关中农民每户都坐拥百亩田,亩产二石余来算,一户农民一年的粮食产出,就是二百多石!



也就是说,在刘盈这道政令之后,商人要想合法屯粮,那最多只能屯一户农民在秋收之后,所得粮食产出的一半!



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会愿意为了储存一百石粮食,去耗费精力建造粮仓,并派人看管。



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商人,愿意接受‘每年一百石粮食’的市场份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章节目录

大汉第一太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中丞佐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中丞佐吏并收藏大汉第一太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