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能叫得出名字的有为皇帝,大体都懂得这个道理,而他们也作出了相应的制度改变。这些制度改革都大同小异,结局也都基本相似。在这些改革之中,最容易理解的,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内外朝”制度。简单来说,以丞相领衔的官僚体系,不论是三公九卿也好,还是三省六部也罢,统称为外朝。而皇帝收拢几个心腹大臣,组成一个专门的议事小组,绕开朝会行使皇权,称之为内朝。内朝最大的特点,就是位卑权重。就拿汉朝的尚书台来说,原本顶多算是个副厅级干部,被拔擢为内朝成员之后逐渐执掌宰相大权,到了唐朝的时候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反倒成了外朝的领



袖。而在汉朝时期的掌权者,诸如大司马,大将军,亦或是司徒,太尉,全都变成了没有实权的虚职。宋朝的枢密使传承与晚唐和五代,原本也是皇帝依靠宫中的太监来执掌大权,渐渐地也发展到了统领天下兵事,名正言顺的外朝宰相。再到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清朝的军机处,无不是如此。翻阅史书之时,看到每个朝代的官名乱七八糟,难以区分。但若是把皇帝与文官集团互相争权的过程代入进去,再去看其中官名的演变,就很容易理解了。小官变成大官,大官变成虚职。这个道理张浚心里明白的很,他只是不说罢了。现在被李申之说出来,依着张浚正人君子的修养,他也不好颠倒黑白地去反驳李申之。赵瑗虽然政治斗争经验少了些,但好在读的史书不少。结合史书上的记载,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同样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皇帝为了维护皇权,不停地绕过外朝搞内朝,而内朝经过一定的时间发展之后便会转化为外朝。即便是皇帝任命宦官,把他们当朋友,可他们又全都一个个地背叛了皇帝。李申之看到赵瑗的目光中闪着精光,知道这小子是真的动了脑筋了。李申之就像一位老师一样,每当看到学生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他的内心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讲起来更加带劲:“在看这些勋贵们,他们会扞卫皇权吗?不会的。他们只想着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们躺在功劳簿上,生生世世地当国家的蛀虫。”这一次,李申之指向的是岳银瓶。虽然指的是岳银瓶,却代表的是岳飞,亦或是依靠战争发展起来的功勋集团。或许这样的指责对岳飞来说不公平,但是对于整个武将集团来说,李申之的指责都算是极大的美化了。宋朝脱胎于残唐五代,在那个武人当政的时代里,他们杀皇帝如猪,杀文人如狗,视百姓为草芥,所以全天下对武人都没有丝毫好感。岳银瓶不仅没有反驳李申之,反而跟着点了点头。因为她就是这样想的。马上封侯,是每个武将的梦想。而封侯的目的,就是为了挣下一份家业,留给子孙后世。至于在坐的其他人,如小和尚李修缘和刺客金儿,并没有形成大的势力,不足为虑。佛教虽然势力很大,但自唐开始,在华夏的土地上宗教便与朝廷达成了和解,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份,到达了互惠互利的阶段。经过了几次大的灭佛运动,佛教再不敢染指政权,甚至还帮着朝廷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在宋朝,朝廷甚至依靠卖佛教的度牒来缓解财政危机。而刺客不过是一些散兵游勇罢了,更是不值一提。虽然无法根除干净,但只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却也无伤大雅。李申之说的这些,赵瑗全都听懂了,可是他变得更加迷茫了。说了这么多,全都是想要破坏皇权的人。环顾四周,所有人都想把皇帝来拱翻,亦或是攀附在皇帝身上吸血。那么,谁才是皇帝的朋友?谁才是拱卫皇权的坚定力量?赵瑗满脸的疑惑,看向了李申之,等待着谜底的揭开。李申之说出了一句正确的废话:“百姓才是拱卫皇权最坚定的力量。”这是一句从孔孟时代就开始提,所有时代都认可的一句话,却又是所有时代都最不放在心上的一句话。但是李申之的话却有点不一样,甚至从根本上来说,与历朝历代的人们所说的观点,根本就是两个观点。百姓才是皇帝真正的朋友。“殿下可知,百姓所求者,无非安居乐业而已。而皇帝所求,同样是太平盛世,江山永续,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所有的矛盾,全是皇帝与百姓之间的那些人,他们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大宋不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七桃散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桃散人并收藏大宋不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