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分析道:当初“尚书令”刚刚设立的时候,品秩也不高,只是实权大,是从汉武帝开始、内外朝制度分离的特殊产物。如今经过三百年,随着内外朝重新统合,不也被视为“如同三公”了么?



所以,名分的东西,只要皇帝想改,还是可以轻易改的。



刘备这才采纳,表示秋收结束之后,专门找一次朝议,趁机把这个问题议了。



于是,等诸葛亮正式回国、完成述职后,他就会以三十岁之龄、成为大汉三兴后的第一位中书令。



未来十年,他的履历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非是在中书令和尚书令之间切换,把立法和行政的具体工作都彻底熟悉一下,以便将来接李素的班。



当然,最高的丞相之位,诸葛亮在李素退休之前,肯定是别想了,哪怕李素事实上把大部分工作丢给他干,他也只能是有实无名。



这是没办法的,诸葛亮也不会介意,有事弟子服其劳嘛。恩师还在仕途,弟子能离丞相差一步,已经是最好状态了。



而且诸葛亮心中也有数,将来等他也当了丞相之后,再往后大汉说不定都没有第三个丞相了,这已经是对他的巨大承认。



……



时间很快到了秋季,诸葛亮回中原的日程已经敲定,但人还没到。



朝廷中,免不了又有一波对发行新债、大兴土木的阵痛反馈,



毕竟,刚开始的时候被刘备和李素的双簧所忽悠,同意开始项目,那多多少少带点事急从权的意味,是不得不做的“城下之盟”。等缓过来之后,反噬肯定是会一直持续的。



搞过大项目的人都知道,项目推进期间,意外事件和突发情况,几乎每天都有。尤其修运河,只要哪天出了事故,死人多了一点,就会有人指手画脚。



很多朝臣也再次吹毛求疵,向刘备上书进言,力陈应该控制项目规模、或者是拉长工期、削减其他开支。



刘备对于可以接受的微调,也都虚心纳谏,原则性的问题,则是坚持态度强硬。



这种博弈当中,不少风言风语和恶意揣测,也是时有发生,



朝廷也不能一位高压不让人议论,毕竟甚于防川嘛。



一些朝臣开始揣摩皇帝的心态,认为是“今年是皇帝五十大寿之年,眼看快到陛下的寿辰了,陛下是不是跟丞相商议之后,想趁着还有精力多做点事,所以急着推进建设和对外用兵。”



还有人分析,皇帝是不想当初中兴统一战争中的功臣名将、精兵悍卒老去退役后,再处理跟鲜卑乌桓的问题。



怕将来受两遍苦遭二茬罪,还要在训练新军来解决鲜卑。



毕竟,如今的大汉,战乱已经彻底结束,后期的名将精兵涌现不多。最近八年都没有再招募新兵,一直是半军屯状态养着那些老兵。



当初刘备麾下第一支十万人数量级规模的精兵部队,是在194年成军的,也就是北伐长安、驱逐李傕郭汜的时候。



再往前,虽然刘备也有过一到三万人的武装力量,但人数太少,那些人但凡还活着,也已经是军官了,不会是一线士兵,所以年纪大点也无所谓,不用细纠。



按照这个算法,这批至今仍然大规模以士兵或者伍长什长身份存在的一线将士,最多的已经服役十六年,算上训练期可能有十八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章节目录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浙东匹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浙东匹夫并收藏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