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就是圣人,我等稍有所怠,就有所对应,实不应该!”



作为次相,赵诚心里也着实苦楚,政事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皇帝不信任宰相了,自然,他们也就丧失了权力基础。



他现在都后悔了,实不应该配合首相,这让他想起了南汉时,被宦官们支配的场景。



当时的宰相,就是个盖章的,所有的权力,都被那群自阉而入蚕室的占据,宦官们信任他们,皇帝不管不顾,他们,不愿意屈辱的官吏,只能辞职,回家种田。



在一群声音变异的官员里,他们这些宰相洪亮的声音着实突出。



“圣人一向心胸宽广,纳谏如流,往日我等反对之声也有之,可见,圣人非是恶我们拖延,反对,而是恨我等齐心同力,有忤逆之嫌!”



“前堂以来,何曾有过这般齐心的政事堂?”



这时,对于政治专研精深的孙钊,在失去了泰半的转运使司衙门后,眉眼低垂,沉默半晌,这才缓缓说道。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而,王宁则更是深受震动,眉眼间,满是懊悔。



他是皇帝潜邸的人,这次竟然与几位宰相齐声而动,可以说,完全丧失了在政事堂的意义。



他在政事堂,就是为皇帝看守,而不是背叛。



其他人也想到了这一层,政事堂异口同声,其实就是对于皇权最大的威胁。



至于反对什么的,反而是枝节了。



也正是看到政事堂不在掌握之中,所以皇帝又新设馆阁,以备咨询,从而缓缓代替政事堂的作用。



他们的初衷,可不是这样。



他们只是想恢复士大夫的特权,回到之前那种明君贤臣的状态。



“如今,朝野之间,皆言我等恢复牛李党争乱国之态,可,牛李之争,还党争,这些骂名,怎能承受?”



崔泉摇了摇头,很是委屈,这样的污名,哪怕以他首相的身份,也承受不起。



牛李党争,从宪宗到宣宗,四十余年方休,主要是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之争。



牛党是寒门出身,提倡科举,但却放纵方镇。



李党是官宦出身,反对科举取士,但又提倡镇压地方方镇。



由此,一党上台,必贬斥一党入地方,由此让藩镇参与朝政,杂夹宦官,牛李党争后,留下一地鸡毛,文官权势大减,宦官、方镇大起。



此后,外朝大臣转而依附拥有地方兵权的藩镇,日后,酿成了崔胤勾结朱温,来杀尽宦官之举。



宪宗朝的努力,毁于一旦。



唐文宗只能无奈言之:“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有识之士皆将牛李党争命为唐亡之因,深恨之。



皇帝将这污水泼下,令政事堂宰相们颜面无存,毁誉参半,读书人,哪个不知牛李之事?



科举进士出身的,陆陆续续进入朝堂,翰林院皆是,声音越来越大,非议也越来越大。



换句话来说,他们就是清流,天然的掌握舆论导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唐再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兰彻二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兰彻二世并收藏大唐再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