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刘晔……哪一个不是久谙政事、琢磨人心的高手?皇帝露出一个微不可查的信号,这些人竟然全都在同时接住了,同时思索了起来。



反倒是在场的曹真、曹植、曹泰、程喜这些将军们一时茫然,桓范似乎发觉了哪里不对,眼神止不住的乱瞟,到底是比裴、王、黄、刘、陆这些人差了一些……



而此时众人的同时沉默,竟似蓄力待发一般,只待哪一个人作出头鸟率先来说。



枢密副使刘晔素来快人快语,但处于这种场合,他心中也难得生了几分畏惧,尚在纠结该不该最先开口……



很显然,硬刚吴蜀的十万联军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将他们冷在江陵一段时间,不说半年,哪怕三个月也好,内部起来的纷争定会破坏这个已然不平衡的联盟。



更何况,曹真作为此处名义上的主将,已经取得了最大的一份功勋。若是真如曹真所说聚众二十万来打江陵,且不说后勤够不够、能不能打的下来,难道灭吴的首功全要让曹真得了吗?



陛下愿意看宗室将领权重到这个地步吗?该不该选些其他将领来立功?



刘晔纠结,同样素来积极的裴潜也在纠结。



在裴潜看来,曹真封王已成定局,而伐吴首重水军,陆逊作为水军主帅、吴地旧人、陛下妹婿,身上的一个王爵似乎也跑不掉了。而满宠之处迟迟没打开局面,纵然有运气的因素在,但他退守当阳乃是事实,第三个王爵说不得要落到太尉、枢密使董昭的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曹真在战后必然被高高挂起,封了王爵若再领兵,那可真是遗祸后世了。按照陛下的性格,倒是应当自为主帅,将那些中年、青年的将领们在打江陵的过程中历练一番才是!



沉默还在继续。



曹真没看明白,陆逊低头装死,裴潜、刘晔二人各有私念纠结不语,王肃断定此类事情与他无关、他的前程在后二十年……反倒是旧时为蜀国降将的黄权先开了口。



“启禀陛下,臣也有一言陈奏。”



曹睿点了点头,定睛朝着黄权看去:“哦?竟是黄卿有话要说?若是董公在此,说不得是董公先说的,黄卿今日竟如董公一般。”



此话一出,裴潜、刘晔二人顿觉面孔上有火烧过一般,顿时羞愧了起来。



皇帝的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包括军权、宗室、人事、内阁等等的安排,董昭历来都是最不畏惧、最坦然直言的一人。这一句话虽是在将黄权比作董昭,又何尝不是在暗示他人少了担当?



“臣虽不如董公,但于国家大事,臣也有微末之言要奏。”黄权拱了拱手,语气平缓的说道:“年初出兵,如今已是三月。朝廷新立的扬州、江州二州重地已经尽皆被收复,余下只剩鄂城、以及扬州诸郡山越叛乱之地、还有偏远郡县未定。”



“经此一役,大势已定,吴国败亡已成定局,蜀国也只在旦夕之间。诸军征战三月已经疲惫,臣以为朝廷应在武汉、襄阳等处屯驻重兵,于东、北二侧扼住残吴形势。”



“与此同时,朝廷当修葺内政,平定江州、扬州诸郡县残留之吴军和山越叛乱。吴蜀二国互有龃龉,久必生隙。待三月或者半载之后,待吴蜀二国在江陵纷争,大魏再行出兵江陵,或许可以事半功倍!只是等待数月罢了,于陛下、于大魏并无损失!”



“黄仆射说得是什么话?”曹真一时惊诧,转头皱眉看向黄权:“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我不是曹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李一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一振并收藏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