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四、五千人,不可尽知。徐州刺史薛悌已经从下邳督州郡兵五千往东海郡郡治郯城去了。”
按照朝廷法度,州刺史只负责民事,军事由各郡都尉管辖。但在遇到贼寇或者外敌之时,可以自主开展防御。薛悌此番领五千兵去东海郡,就是依照这条规矩来的。
曹睿听罢,冷笑一声:“吴兵自海上来了?朕还没找孙权的麻烦,孙权却又来挑衅。此前吴兵浮海来攻过吗?”
刘晔回答道:“回禀陛下,这是吴军首次从海上来攻,并无先例。”
曹睿又问:“那大魏以前可曾有过与海上来敌对战之事?”
刘晔拱手道:“如吴国这种入寇并未经历过,唯一相像的只有两件事情。”
“其一,建安初年之时辽东公孙康派将领柳毅浮海来攻青州,取了青州东莱、北海二郡沿海之地,后来在建安十年的时候,武帝遣张辽击破贼兵,收复失地。”
“其二,张郃、乐进、李典三将在建安十一年时征讨青州海贼管承,将其逐出陆上。管贼据称居于海岛之中,再未归返。”
刘晔拱手:“陛下,历来大魏与海上来敌或者贼寇作战只有这两件事情。到了黄初和太和年间之后,更是无有此类事情发生。”
曹睿敲了敲桌案:“既然薛悌已经率下邳兵去了,五千步卒加上东海郡的两千步卒,想来应付一二也已足够。不若从寿春再派些骑兵过去?”
曹真拱手问道:“若论骑兵,如今大魏中军皆随陛下来到寿春左近。臣以为派个三千、五千骑兵也就足够了,再多无益。”
董昭在旁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事端还不至于动用中军。不若命虎牙将军夏侯献领扬州外军骑兵前去御敌,也已足够。”
“臣以为,让其率五千骑兵过去足矣。”
曹睿点了点头:“那就按董公所言吧。”
刘晔在旁说道:“陛下,臣方才与大将军和董公说过心中一则猜测,中书隐侍郎曾说吴国有一偏将唤作唐咨,就是黄初六年利城县叛乱时逃亡之人。此番吴军入寇利城,如此巧合,定然与此人有关。”
“管他唐咨又或是谁,就算孙权本人来了又有什么干系?”曹睿冷哼一声:“不过既然孙权第一次跨海来攻,那么之后也定会有二次、三次。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诸卿,该如何应对这类为好?”
曹真开口道:“陛下,眼下徐州的兵力都在彭城和下邳两处,东海郡以及广陵除淮阴外的各城尽皆守备空虚。臣以为莫不如在徐州沿海诸城各自屯兵以作守备,以免再有此番利城和朐县的临危之事了。”
“臣以为不可。”陈矫拱手发声,众人的目光也都聚在了他身上。
曹睿起了几分兴致,笑道:“陈卿有何建议?”
这还是陈矫入阁之后,在书房议政中的第一次发言。
陈矫道:“陛下,臣家籍贯广陵,少时对海盗之事就颇为了解。海上入寇,仅仅在城中驻防用处不大。若贼兵大起,城中军队又不得外出,只能坐看贼军抄掠乡野与百姓。”
“那当如何?”曹真肃然看向陈矫。
“大将军所言的思路是对的,守江应当这么守,只不过在海边不适用罢了。”陈矫朝着曹真略微拱手,又看向皇帝:
按照朝廷法度,州刺史只负责民事,军事由各郡都尉管辖。但在遇到贼寇或者外敌之时,可以自主开展防御。薛悌此番领五千兵去东海郡,就是依照这条规矩来的。
曹睿听罢,冷笑一声:“吴兵自海上来了?朕还没找孙权的麻烦,孙权却又来挑衅。此前吴兵浮海来攻过吗?”
刘晔回答道:“回禀陛下,这是吴军首次从海上来攻,并无先例。”
曹睿又问:“那大魏以前可曾有过与海上来敌对战之事?”
刘晔拱手道:“如吴国这种入寇并未经历过,唯一相像的只有两件事情。”
“其一,建安初年之时辽东公孙康派将领柳毅浮海来攻青州,取了青州东莱、北海二郡沿海之地,后来在建安十年的时候,武帝遣张辽击破贼兵,收复失地。”
“其二,张郃、乐进、李典三将在建安十一年时征讨青州海贼管承,将其逐出陆上。管贼据称居于海岛之中,再未归返。”
刘晔拱手:“陛下,历来大魏与海上来敌或者贼寇作战只有这两件事情。到了黄初和太和年间之后,更是无有此类事情发生。”
曹睿敲了敲桌案:“既然薛悌已经率下邳兵去了,五千步卒加上东海郡的两千步卒,想来应付一二也已足够。不若从寿春再派些骑兵过去?”
曹真拱手问道:“若论骑兵,如今大魏中军皆随陛下来到寿春左近。臣以为派个三千、五千骑兵也就足够了,再多无益。”
董昭在旁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事端还不至于动用中军。不若命虎牙将军夏侯献领扬州外军骑兵前去御敌,也已足够。”
“臣以为,让其率五千骑兵过去足矣。”
曹睿点了点头:“那就按董公所言吧。”
刘晔在旁说道:“陛下,臣方才与大将军和董公说过心中一则猜测,中书隐侍郎曾说吴国有一偏将唤作唐咨,就是黄初六年利城县叛乱时逃亡之人。此番吴军入寇利城,如此巧合,定然与此人有关。”
“管他唐咨又或是谁,就算孙权本人来了又有什么干系?”曹睿冷哼一声:“不过既然孙权第一次跨海来攻,那么之后也定会有二次、三次。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诸卿,该如何应对这类为好?”
曹真开口道:“陛下,眼下徐州的兵力都在彭城和下邳两处,东海郡以及广陵除淮阴外的各城尽皆守备空虚。臣以为莫不如在徐州沿海诸城各自屯兵以作守备,以免再有此番利城和朐县的临危之事了。”
“臣以为不可。”陈矫拱手发声,众人的目光也都聚在了他身上。
曹睿起了几分兴致,笑道:“陈卿有何建议?”
这还是陈矫入阁之后,在书房议政中的第一次发言。
陈矫道:“陛下,臣家籍贯广陵,少时对海盗之事就颇为了解。海上入寇,仅仅在城中驻防用处不大。若贼兵大起,城中军队又不得外出,只能坐看贼军抄掠乡野与百姓。”
“那当如何?”曹真肃然看向陈矫。
“大将军所言的思路是对的,守江应当这么守,只不过在海边不适用罢了。”陈矫朝着曹真略微拱手,又看向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