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扬了扬手中的木匣:“海船队已然归返大魏,伟台不若与我一同禀报陛下?”



“甚好,就依子扬兄之言。”王观颔首应下。



寿春城本就不大,一刻钟不到,二人就在寿春行宫书房内见到了皇帝。



与前几年相比,曹睿的面孔除了俊美之外还多了几分刚毅,或许是蓄了短髯的缘故,也或许是这几年皇帝渐渐沉浸于军事之中。寻常的练武之时,也不再仅限于宫内练剑、习射,更是常常亲领数千名中军精骑训练战阵。



武勇,智略样样不缺,就连左羽林将军文钦都曾感慨,陛下领骑兵之能在中军之中堪称上等。



天下骑兵精锐尽在大魏中军之中,这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曹睿也曾自信对群臣声称,以一将之能来论,他完全不惧任何战斗。



刘晔与王观亲自看过,虽说赞叹,但也没有觉得什么异常。



武帝曹操的统兵之能和先帝的勇武,他们都是见过的。毕竟是曹氏天子,当今陛下的这般将略,也只不过是循沿父祖罢了。



曹睿接过文书略略一看,将其放在一旁,笑道:“竟然还真让他们给做成了。刘卿,王卿,朕与你们实话说,此前朕没做多大指望。”



刘晔感慨道:“谁说不是呢?大魏水军素来孱弱,此前江东孙权与辽东公孙渊通过海路沟通,朝廷一直无法禁止。如今大魏海船队初成,竟真让他们给航行到倭国去了,平安返回,殊为不易。”



王观点头说道:“楼船将军与巡海御史二人不负朝廷和陛下之望,理应嘉奖。”



曹睿道:“是该嘉奖。刘卿,速速传讯广陵,命船队停在此处原地等候,令楼船将军曹植与巡海御史陈本二人速返寿春,朕要亲自嘉奖他们。”



“遵旨。”刘晔应道。



说实在的,此前大魏朝廷在洛阳策划第一次出海远航之时,谁心中都没谱。在当今这个时代,航海还是一项颇为神秘、且专业度极高的事情。



就在大约两年以前,倭国使者难升米航海至带方郡,后又从陆路进至辽东,再随使团到达洛阳。



虽说远邦来朝应是大国常态,但洛阳人通常见到的都是西域小国和北面草原上没什么身份的胡人,并无半点新奇之感。肃慎使者与倭国使者的到来,让洛阳士民顿觉新鲜。



此前崔林崔德儒做大鸿胪的时候,就已定下论断,称那些西域小国说是使者,但其实大半都是无良商队冒充罢了。



负责番邦工作的大鸿胪皇叔曹植曹子建,也逐渐显露出他在这方面的擅长来。



曹植文采斐然、博闻强识,在任三年多的时间里,率领鸿胪寺官署之人将两汉四百余年关于西域、岭南、羌、匈奴、鲜卑、乌桓以及诸番邦的信息尽皆辑录成册,在去年、也就是太和六年的年节献与皇帝,一时在洛中传为佳话。



而在巢湖工场造好海船队的船只之后,寻一合适之人率领兵众船只远航,就成为了一项提上日程急需解决的事项。



对于这种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曹睿的态度素来都是从善如流,令朝中官员举荐合适之人统领船队远航。



虽说船队里的水手几乎都是在淮水、黄河中训练过一年以上、也在徐州海岸边来回训练过不知多少趟的妥帖之人,船队中也从青州和营州选来了一些有过环渤海航行、甚至前往过倭国之人作为向导,但对于人数多达万余人、十艘大小船只组成的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

章节目录

三国:我不是曹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李一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一振并收藏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