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寿春城。



太和七年的年节比以往更加隆重和盛大。



皇帝出巡至寿春过年,乃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因。



在太和四年、五年、六年连续三年的上表请求之下,大魏天子终于应了扬州士民所请,在太和六年的十二月时,从洛阳乘龙舟出发,经洛水、黄河、漕渠、涡水直至淮水,朝着寿春进发。



经由扬州刺史蒋济亲自督办,城内宫室焕然一新,翻修过的寿春宫比太和元年由太守府改的狭窄行宫大了数倍,占到了城内五分之一的面积。



虽说寿春宫连许昌宫都远远比不上,但对于寿春这种并不算大、又城中屯兵、屋舍太多的城池,已经算是尽力而为了。总不能为修宫殿将寿春城内百姓赶出去数千上万,那可真就是惹得一身麻烦了。



夯土的城墙当然是要翻新一遍的,城头上尽皆插上了新制的彩旗,就连寿春城四面原有的六个城门和两个可以行船的水门,也尽皆重新造了一遍,崭新的像个新城一般。



似乎整个扬州都铆足了劲,上下一体,躬逢盛事,士民效力。



非只是迎接皇帝的到来,更是为了庆贺寿春城从扬州州治正式升为大魏的五都之一。



有升便有落。



原本的大魏五都分别为洛阳、长安、邺城、许昌和谯。长安、邺城、许昌都是巍巍大城,只有谯县略寒酸些。



谯县能成为五都之一的原因有二。



一为谯县乃是曹氏祖地,于政治上的象征极为明显。二是谯县作为涡水之畔的重镇,而涡水又是大魏沟通黄河、淮水的必经水路,有着军事和漕运上的双重任务。



可到了太和六年、七年相交的时候,大魏统治已经稳固妥帖,无需在洛阳、邺城之外再立一个谯县的样子笼络谯沛人心。加之皇帝本人又不像武帝、文帝对谯县有着念旧的情怀,洛阳、邺城才是大魏真正紧要的腹心之地,谯县的位子就愈加显得岌岌可危了。



再者说,大魏东南边境的防御现状早就与建安、黄初相交的时候不同,彼时对吴战线还在合肥一带,就连寿春都常常受警临危。曹操、曹丕对吴用兵之时,就常以谯县作为物资和军事的后备基地,现在这个功能已经被寿春替代了。



得益于朝廷选准时机、见缝插针般的运作,将战线在两年多之前就推到了大江边上,作为大魏东南实际上的军事重镇、水运枢纽、重兵云集的寿春城,才是比谯县更为紧要之处。



此前朝廷在洛阳刚刚颁布旨意之时,谯郡出身的太学生们甚至还义愤填膺,一连纠集了两百多名豫州士子来到尚书台左近的南宫东侧门外表达愤慨,聚了半日之久。当日轮值的礼部尚书徐宣在外苦劝了许久,太学生们都不肯散去,且喧哗的愈加利害了。直到出身豫州沛郡的兵部尚书武周出来努力劝阻,人群才渐渐安静了下来,却还是不肯离开。



直到曹睿本人听闻此事,觉得新鲜与稀奇,发出了最高指示,让总领尚书台权责的司空、尚书右仆射司马懿亲自去南宫尚书台外与太学生们说明。



尚书台的事情,落到司马懿的肩膀上总是没错的,逃不掉。司马懿也只能硬着头皮来到尚书台处,向太学生们亲自解释,称豫州已经有许昌一个都城了,不能再有第二个,以免天下诸州心中不平,若士子们再争,就是和朝廷们做对了,会通报给光禄勋以作惩治。



涉及自身前程了,太学生们这才勉强离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章节目录

三国:我不是曹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李一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一振并收藏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