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放宽年龄标准,最终只招募到了十九名博士。



全面负责太学工作的,就是太尉钟繇了,这也是很好的利用了钟太尉的个人长处。



钟繇见曹睿问起《春秋》,正色说道:“臣能教授春秋,其余四经臣亦能教授。除臣以外,另一名能教授五经的博士只有乐详。”



“其余博士,只能治一经或两经。”



“臣实在担忧经典断绝啊!”



曹睿又问:“依太尉所见,太学的学生学了经典,多久能出任官员?”



钟繇反问道:“陛下认为太学的学生,应该出任官员吗?”



曹睿不解:“太学若不为国家养才,那太学留之何用?”



钟繇耐着性子缓缓说道:“陛下,国之选材,有‘才’、‘德’两论。”



“武帝的求贤诏书中说,应唯才是举。这个才的意思,指的是治世之能。”



“现在州郡中举孝廉,取品德高洁之士为国家之材,授予官职,这取的是德。”



“无论是‘才’还是‘德’,都是人的特性。太学教授经典,虽然会提升学生的才德,但却非直接之途。”



“因此臣认为,并不能说一个太学生进学了三年或五年,便能授予其官职,替天子牧民或处理俗物。若真论及做官,看得还应当是才德。”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



自曹丕称帝以来,魏国实行的选材制度,乃是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顾名思义,是一种把人分为九个等级,用来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



每个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品评人物。品评人物也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家世,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其二行状,是指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对个人品德的评语。



其三定品,以行状作为主要依据,结合人物的家世,最终给人定下一个品级。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由朝廷定下的中正官,品评人物定下等级,用来朝廷选官之用。



可在九品中正制出来之前,官员的任免就混乱的多,全靠名气和察举。



考察的要素也多得多,看的主要是名气。提高名气的方法有很多,就比如守孝。



袁本初守孝六年,守孝守出了‘天下楷模袁本初’的名号,惹得党人士人纷纷追随。



赵宣‘守孝’二十余年,只为了扬名做官。



就连曹操也是这个体系的受益者。曹操的父亲曹嵩曾任太傅,曹操仅仅年满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察举为‘孝廉’,进洛阳当郎官去了。



曹睿今天来的目的,就是要问钟繇,太学究竟能不能用来选官。



钟繇一直提起的心,此时也终于明白了曹睿的来意。



对于士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官。你推举我的儿子,我推举你的儿子,我们两个的儿子都能做官。



即使是九品中正制,地方上的中正仍然是世家大族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我不是曹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李一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一振并收藏三国:我不是曹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