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农家两家子的卫所军卒,都是军屯被侵占的受害者,本来一人当兵全家免税的政策就得不到落实,军田还被侵占,他们的生活本就困难,而商贾奢靡之风日显。



为什么要这么多人?五千人?



大同府是黄家的大本营,与官员环环相扣,在大同府的影响力,可以用如日中天来形容,而黄家养的家人和群小,就超过了三千之众,还有无数的旁系,盘根交错。



五千人去平掉黄家,耿如杞都觉得有点少。



他曾经办过高家的案子,就是小瞧了高家的影响力,抓了一辈子的鹰,差点被雀儿啄了眼睛。



他没想到这些士绅的势力如此强大。



耿如杞选择农家子,当然不是在挑唆民愤,大明的百姓已经足够的愤怒了,不用他的挑唆,就已经到了极致。



他只是想让自己的行动保密,不让晋商十大家得知罢了。



为了这次行动的保密,耿如杞连奏疏都走的密谕的通道,而不是平日里送往文渊阁,再由文渊阁送往司礼监,再到大明皇帝的手中,就是怕朝中有朝臣与晋商勾结,导致此次行动的失败。



当大明的军卒云集的时候,甚至连跟随的将官都不太清楚,耿如杞到底要做什么,当大同府营地的营门打开的时候,即使泄露也为时晚矣。



大同的军卒鱼贯而出,奔着晋商黄家而去。



晋商十大家,并非都在大同府,而是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而这次的行动,早就通过了书信约定了今天的日子,各地卫所军卒和耿如杞原来的旧僚,都会在这一天一起行动。



而此时的大明皇帝朱由检,正站在西暖阁里,望着山西的方向忧心忡忡。



耿如杞的行动,得到了朱由检的首肯,他从来不否认自己的贪心,同意耿如杞如此作为,完全是朱由检无法提供给耿如杞更多的援助了。



大明国帑内帑空虚至极,归化城又不容有失,但是他又没有更多的钱给耿如杞办事,那只能让耿如杞自己行动了。



并非朱由检歧视商贾之家。



比如毛文龙母亲家中,就是杭州首富,并且做得买卖还是违法的勾当,但是朱由检却未曾处罚,因为沈家做的事,是大明朝廷一直想做,却做不到的事。



对大明有好处的事情,朱由检自然不会去惩处,甚至还会鼓励商贾们进行行动,鼓励民间团体进行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必须是正面的。



只是朱由检对耿如杞的未来十分担心,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治下的商贾进行如此的军事行动,他势必要被仕林口诛笔伐。



如果军卒们的刀可以杀人的话,那么文人的笔杆子就是诛心。



耿如杞的行动,是将自己放在火刑架上炙烤,还翻着面的烤,对于是否能够成事。



朱由检并不担心,耿如杞任山西巡抚多年,真的要处理山西各项事物,绝对没有问题,他担心的是仕林一旦知道了耿如杞的作为,会不会把他写成前古未有之大奸臣?



耿如杞就真的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身后名吗?



这个时候的朱由检,并不清楚,其实耿如杞下定决心如此行动的根本原因,还是他让人锦衣卫捎给耿如杞的烟草和酒。



东西都不算贵重,但是重要的是作为薄凉寡恩,在京城办了数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皇明天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吾谁与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吾谁与归并收藏皇明天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