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穿越之茶罐里的慢时光
一、茶叶店的木柜与沾褐的指尖
社区“茗香居”的木质门口总飘着淡淡的茶香,我攥着传单蹲在对面的石凳上,看叶景行穿着浅灰色对襟布衫忙碌。他的袖口绣着暗纹茶芽,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平整,左手握着紫砂茶壶,右手正用茶针撬开紧压的普洱饼——指尖沾着淡淡的茶褐,指甲缝里嵌着细碎的茶末,是刚分拣明前龙井时蹭上的。店里的博古架摆满茶器:青花瓷杯泛着莹光,汝窑盖碗带着冰裂纹,粗陶茶宠被摩挲得发亮,最显眼的是台百年香樟木老茶桌,桌角放着本翻旧的《茶经》,某页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王阿婆写的:“景行,下周来买明前茶,给我留二两”,字迹里满是信赖。
上周暴雨,我躲进茶叶店避雨,撞见他对着手机叹气。屏幕里是儿子发来的消息:“爸,网上速溶茶包一天卖几千份,你这实体店一天卖不了半斤,不如关店跟我做电商”,字体加粗,透着不耐烦。他的指尖反复摩挲着屏幕,嘴角抿成条紧绷的线,茶柜下却压着张云南茶农的供货单:“明前普洱涨价30%,需预付定金5000元”,墨迹被雨水洇了边;但他的牛皮记事本上,却用红笔圈着“明天给张叔泡新到的碧螺春(他说老茶喝着胃里舒服)”“帮小雅留半斤无硫茉莉花茶(她妈妈说孩子写作业时爱喝)”,字迹里藏着股不服老的执拗。
帮茶叶店送传单时,我见过他在门口拦着收废品的小贩。小贩抱着捆旧茶盒喊:“叶叔,这堆包装卖我吧,15块钱!”茶盒上“1998年西湖龙井”的字样虽已褪色,却还清晰可辨——是老顾客李伯寄存的空盒,说“留着念想,等孙子回来给看看当年喝的茶”。叶景行急忙抢过来,用软布仔细擦茶盒上的灰,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这是李伯的回忆,你拿去当废品卖,他得心疼死”。小贩翻个白眼走了,嘴里嘟囔“守着旧茶盒能当饭吃?”,而他转身就把茶盒放进玻璃展柜,旁边还摆了张李伯年轻时喝茶的老照片,说“得让这念想有地方放”。
扫街时捡过他扔掉的销售单,揉得皱巴巴的,用铅笔标着“给低保户陈婶减50元(她儿子在外地,凑钱买茶不容易)”“拒绝进碎茶冒充好茶(宁愿少赚,也不能砸招牌)”。那天傍晚,我看见他给独居的张叔煮普洱,用的是砂铫子,小火慢煮,茶香飘满整条街。张叔要多给钱,他却摆手:“您常来陪我说话,这茶就当我请您的”。这种“在柴米油盐里抠搜,却对茶客掏心掏肺”的执念,曾让我蹲在石凳上鼻尖发酸:原来有人把茶叶店当成社区的“茶话亭”,让快被遗忘的慢品时光,还能接着装大家的故事。
后颈的麻意袭来时,我正靠在茶叶店的木柜上打盹,梦里全是茶针撬茶的轻响与煮茶的咕嘟声。月光透过木窗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极了茶罐里的茶叶。
二、茶罐旁的荆棘与掌心的茶香
再次睁开眼时,手腕传来一阵刺痛。我猛地坐起来,发现自己趴在“茗香居”的老茶桌上,面前摊着张云南茶农的定金单,“逾期不付取消供货”的红色印章刺得人眼疼。巷口奶茶店的喇叭声吵得人头疼:“网红果茶买一送一,比茶叶方便又好喝!”那声音像把锤子,一下下砸在心上。
我这才惊觉,自己变成了叶景行。
摸向手腕,风湿关节炎又在疼——昨天给顾客煮普洱煮到半夜,现在还得强撑着去茶仓,店里的明前龙井只剩二两,王阿婆今天要来买,不能断货。茶店的操作台上,摆着三份“生存难题”:房东的催租通知,用粗笔写着“下月起房租涨400元,不缴就搬”,落款日期是明天;儿子的电商计划书,“实体店”被划掉改成“卖茶包”,最后一行写着“成本降50%,利润翻三倍”;还有张皱巴巴的销售单,昨天的销售额加起来只有180元,连付茶农定金的零头都不
社区“茗香居”的木质门口总飘着淡淡的茶香,我攥着传单蹲在对面的石凳上,看叶景行穿着浅灰色对襟布衫忙碌。他的袖口绣着暗纹茶芽,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平整,左手握着紫砂茶壶,右手正用茶针撬开紧压的普洱饼——指尖沾着淡淡的茶褐,指甲缝里嵌着细碎的茶末,是刚分拣明前龙井时蹭上的。店里的博古架摆满茶器:青花瓷杯泛着莹光,汝窑盖碗带着冰裂纹,粗陶茶宠被摩挲得发亮,最显眼的是台百年香樟木老茶桌,桌角放着本翻旧的《茶经》,某页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王阿婆写的:“景行,下周来买明前茶,给我留二两”,字迹里满是信赖。
上周暴雨,我躲进茶叶店避雨,撞见他对着手机叹气。屏幕里是儿子发来的消息:“爸,网上速溶茶包一天卖几千份,你这实体店一天卖不了半斤,不如关店跟我做电商”,字体加粗,透着不耐烦。他的指尖反复摩挲着屏幕,嘴角抿成条紧绷的线,茶柜下却压着张云南茶农的供货单:“明前普洱涨价30%,需预付定金5000元”,墨迹被雨水洇了边;但他的牛皮记事本上,却用红笔圈着“明天给张叔泡新到的碧螺春(他说老茶喝着胃里舒服)”“帮小雅留半斤无硫茉莉花茶(她妈妈说孩子写作业时爱喝)”,字迹里藏着股不服老的执拗。
帮茶叶店送传单时,我见过他在门口拦着收废品的小贩。小贩抱着捆旧茶盒喊:“叶叔,这堆包装卖我吧,15块钱!”茶盒上“1998年西湖龙井”的字样虽已褪色,却还清晰可辨——是老顾客李伯寄存的空盒,说“留着念想,等孙子回来给看看当年喝的茶”。叶景行急忙抢过来,用软布仔细擦茶盒上的灰,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这是李伯的回忆,你拿去当废品卖,他得心疼死”。小贩翻个白眼走了,嘴里嘟囔“守着旧茶盒能当饭吃?”,而他转身就把茶盒放进玻璃展柜,旁边还摆了张李伯年轻时喝茶的老照片,说“得让这念想有地方放”。
扫街时捡过他扔掉的销售单,揉得皱巴巴的,用铅笔标着“给低保户陈婶减50元(她儿子在外地,凑钱买茶不容易)”“拒绝进碎茶冒充好茶(宁愿少赚,也不能砸招牌)”。那天傍晚,我看见他给独居的张叔煮普洱,用的是砂铫子,小火慢煮,茶香飘满整条街。张叔要多给钱,他却摆手:“您常来陪我说话,这茶就当我请您的”。这种“在柴米油盐里抠搜,却对茶客掏心掏肺”的执念,曾让我蹲在石凳上鼻尖发酸:原来有人把茶叶店当成社区的“茶话亭”,让快被遗忘的慢品时光,还能接着装大家的故事。
后颈的麻意袭来时,我正靠在茶叶店的木柜上打盹,梦里全是茶针撬茶的轻响与煮茶的咕嘟声。月光透过木窗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像极了茶罐里的茶叶。
二、茶罐旁的荆棘与掌心的茶香
再次睁开眼时,手腕传来一阵刺痛。我猛地坐起来,发现自己趴在“茗香居”的老茶桌上,面前摊着张云南茶农的定金单,“逾期不付取消供货”的红色印章刺得人眼疼。巷口奶茶店的喇叭声吵得人头疼:“网红果茶买一送一,比茶叶方便又好喝!”那声音像把锤子,一下下砸在心上。
我这才惊觉,自己变成了叶景行。
摸向手腕,风湿关节炎又在疼——昨天给顾客煮普洱煮到半夜,现在还得强撑着去茶仓,店里的明前龙井只剩二两,王阿婆今天要来买,不能断货。茶店的操作台上,摆着三份“生存难题”:房东的催租通知,用粗笔写着“下月起房租涨400元,不缴就搬”,落款日期是明天;儿子的电商计划书,“实体店”被划掉改成“卖茶包”,最后一行写着“成本降50%,利润翻三倍”;还有张皱巴巴的销售单,昨天的销售额加起来只有180元,连付茶农定金的零头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