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穿越之面团里的非遗
截图”,“太慢了,不如买现成的”“颜色不好看,没网红款鲜艳” 的字样,像针一样扎在心上。
镜中的自己,眼底的血丝像爬着红虫,头发也乱了。我找出孙女给的眉笔,轻轻描了描眉毛 —— 她上周说 “奶奶直播要精神点,年轻人喜欢看干净的样子”。可手却不听使唤,眉笔在眼角画歪了,像道没擦干净的痕。想起儿子昨天发来的消息:“妈,别直播了,我每月给你打钱,你在家好好休息”,我却不能停,这店是师父传下来的,要是在我手里断了,九泉之下都没脸见他。
晚上 8 点,直播准时开始。我把手机架在三角架上,镜头有点歪,调了半天还是没对准木桌,弹幕里很快飘出 “镜头都不会调,还直播”“浪费时间” 的评论。我没慌,拿起面团笑着说 “朋友们别着急,奶奶慢慢来,面塑也得慢工出细活,调不好镜头,咱们就先看面团”。说完开始揉面,掌心的温度慢慢揉软面团,粉白色的面团在手里转着圈,像团柔软的云。
刚捏出玉兔的雏形,耳朵还没来得及捏薄,就有网友刷 “能不能快点,我还要看别的直播”“别磨磨蹭蹭的”。我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心里有点发紧,却还是说 “这玉兔的耳朵要捏得薄点才灵动,快了就没那股劲儿了”。说着把手机镜头拉近,让大家看指尖的动作 —— 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面团边缘,一点点往外拉,粉面团慢慢变成竖起来的兔耳朵,薄得能看见灯光,弹幕里终于飘出 “好厉害”“想学” 的评论,像股暖流涌进心里。
直播到一半,太阳穴的胀痛突然加剧,头晕得厉害。我偷偷摸出抽屉里的降压药,就着温水吞下,怕网友看出来,还故意提高声音说 “接下来教大家给玉兔粘眼睛,用黑芝麻粒最传神,大家家里有黑芝麻的可以准备好”。刚说完,孙女发来微信:“奶奶,我帮你在评论区回复问题了,有人问能不能买你的面塑!” 我看着消息,手指有点发抖 —— 这是开播一个月来,第一次有人问购买,之前只有人看没人买,店的房租还得靠儿子补贴。
周末加场直播,教捏 “水果味面塑”。这是孙女的建议,说 “年轻人喜欢新奇的,加草莓味能吸引关注”。我拿出提前熬好的草莓酱,拌进面团里,粉面团变成了淡粉色,还带着甜甜的香味,可心里总觉得不对 —— 传统面塑只用糯米面和天然色素,加果酱怕影响口感,也丢了老手艺的本。可看着直播数据单上 “观看人数停滞不前” 的数字,还是咬咬牙把果酱揉了进去。
刚捏好一个草莓小兔,手机就震动了,是老同行张叔发来的消息:“玉茹,你怎么改传统配方?这不是砸非遗的招牌吗!师父当年怎么教我们的,你忘了?” 我握着手机,指尖发颤,眼泪差点掉下来。张叔说得对,可要是没人看,这手艺就传不下去了,师父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
儿子的视频电话打过来时,我正在收拾直播设备。他的背景是加班的办公室,灯光惨白:“妈,别直播了,我看你昨晚又熬到半夜,高血压犯了怎么办?” 我看着桌上没卖出去的面塑,有兔子、老虎、福袋,都是按传统手法捏的,却蒙着层灰。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说的话,他当时已经握不住竹刀,却还拉着我的手说 “面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得守住本,但也得让年轻人喜欢,不然就断了”。我深吸一口气说 “我再试试,要是真没人看,我再停”,儿子叹了口气,挂电话前说 “别熬太晚,记得吃降压药”。
户外直播那天,阳光很好,我把面塑摆在巷口的小桌上,刚捏好一个小老虎,就有个穿潮牌的网红主播过来蹭流量。他对着自己的手机镜头说 “家人们看,这老手艺没人学,我来帮她涨涨粉”,说着就要拿我的小老虎面塑摆拍。我急忙把面塑护在身后,说 “这面塑是要教大家捏的,不能随便拿”。他却笑着说 “阿姨别这么死板,
镜中的自己,眼底的血丝像爬着红虫,头发也乱了。我找出孙女给的眉笔,轻轻描了描眉毛 —— 她上周说 “奶奶直播要精神点,年轻人喜欢看干净的样子”。可手却不听使唤,眉笔在眼角画歪了,像道没擦干净的痕。想起儿子昨天发来的消息:“妈,别直播了,我每月给你打钱,你在家好好休息”,我却不能停,这店是师父传下来的,要是在我手里断了,九泉之下都没脸见他。
晚上 8 点,直播准时开始。我把手机架在三角架上,镜头有点歪,调了半天还是没对准木桌,弹幕里很快飘出 “镜头都不会调,还直播”“浪费时间” 的评论。我没慌,拿起面团笑着说 “朋友们别着急,奶奶慢慢来,面塑也得慢工出细活,调不好镜头,咱们就先看面团”。说完开始揉面,掌心的温度慢慢揉软面团,粉白色的面团在手里转着圈,像团柔软的云。
刚捏出玉兔的雏形,耳朵还没来得及捏薄,就有网友刷 “能不能快点,我还要看别的直播”“别磨磨蹭蹭的”。我手上的动作顿了顿,心里有点发紧,却还是说 “这玉兔的耳朵要捏得薄点才灵动,快了就没那股劲儿了”。说着把手机镜头拉近,让大家看指尖的动作 —— 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面团边缘,一点点往外拉,粉面团慢慢变成竖起来的兔耳朵,薄得能看见灯光,弹幕里终于飘出 “好厉害”“想学” 的评论,像股暖流涌进心里。
直播到一半,太阳穴的胀痛突然加剧,头晕得厉害。我偷偷摸出抽屉里的降压药,就着温水吞下,怕网友看出来,还故意提高声音说 “接下来教大家给玉兔粘眼睛,用黑芝麻粒最传神,大家家里有黑芝麻的可以准备好”。刚说完,孙女发来微信:“奶奶,我帮你在评论区回复问题了,有人问能不能买你的面塑!” 我看着消息,手指有点发抖 —— 这是开播一个月来,第一次有人问购买,之前只有人看没人买,店的房租还得靠儿子补贴。
周末加场直播,教捏 “水果味面塑”。这是孙女的建议,说 “年轻人喜欢新奇的,加草莓味能吸引关注”。我拿出提前熬好的草莓酱,拌进面团里,粉面团变成了淡粉色,还带着甜甜的香味,可心里总觉得不对 —— 传统面塑只用糯米面和天然色素,加果酱怕影响口感,也丢了老手艺的本。可看着直播数据单上 “观看人数停滞不前” 的数字,还是咬咬牙把果酱揉了进去。
刚捏好一个草莓小兔,手机就震动了,是老同行张叔发来的消息:“玉茹,你怎么改传统配方?这不是砸非遗的招牌吗!师父当年怎么教我们的,你忘了?” 我握着手机,指尖发颤,眼泪差点掉下来。张叔说得对,可要是没人看,这手艺就传不下去了,师父的心血不就白费了吗?
儿子的视频电话打过来时,我正在收拾直播设备。他的背景是加班的办公室,灯光惨白:“妈,别直播了,我看你昨晚又熬到半夜,高血压犯了怎么办?” 我看着桌上没卖出去的面塑,有兔子、老虎、福袋,都是按传统手法捏的,却蒙着层灰。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说的话,他当时已经握不住竹刀,却还拉着我的手说 “面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得守住本,但也得让年轻人喜欢,不然就断了”。我深吸一口气说 “我再试试,要是真没人看,我再停”,儿子叹了口气,挂电话前说 “别熬太晚,记得吃降压药”。
户外直播那天,阳光很好,我把面塑摆在巷口的小桌上,刚捏好一个小老虎,就有个穿潮牌的网红主播过来蹭流量。他对着自己的手机镜头说 “家人们看,这老手艺没人学,我来帮她涨涨粉”,说着就要拿我的小老虎面塑摆拍。我急忙把面塑护在身后,说 “这面塑是要教大家捏的,不能随便拿”。他却笑着说 “阿姨别这么死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