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城穿越之旧书箱里的故事
盒饭时,小张凑过来:“周哥,大学生愿意加五十,业主还是不同意。“他把肉夹给我,“我妈说吃亏是福,可这五十块对他也是钱啊。“老吴走过叹气:“都是为了生活,谁也不容易。“
下午带刚毕业的女孩看合租公寓,她背着巨大的行李箱,装着全部家当。“想找离公司近的,通勤不超过半小时。“眼睛里闪着对未来的憧憬,像刚拆封的新书。
看她小心翼翼问“能不能月付“,突然想起自己刚毕业时,住隔断间,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能在窗明几净的地方工作,比如这家“墨香书斋“。
五点半,王总监叫我进办公室,业绩考核表上,我的名字后面画了个问号。“小周,刘阿姨这单黄了,绩效奖金就悬了。“他指着窗外老巷,“你看那家书店,看着清静,其实天天愁客源,做生意都不容易。“
走出办公室,见小张给大学生打电话,语气软得像棉花:“同学,我再跟业主说说,你别急。“阳光照在他身上,像镀了层金边。
下班路过“墨香书斋“,老先生正关店门,手里捧着《三国演义》,看得入神。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他翻书的动作很慢,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摩挲,像抚摸老朋友的手。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好,不用应付谁的坏脾气,只用和书打交道。
二、书架间的时光
回到家已近八点,从冰箱拿出昨天的蛋炒饭,微波炉转了两分钟,香味混着焦味飘出来,像我此刻的心情。吃着炒饭,想起老先生翻书的样子,想起书架上整齐的书,想起书店里安静的时光。如果能换种生活,每天整理书架,和读者聊聊天,不用对着刘阿姨的拐杖赔笑,该多好。
这念头刚冒出来,后颈突然发麻,像小蚂蚁顺着脊椎爬——和前几次穿越时一模一样。以为是累了,想翻身,身体却动弹不得,眼皮越来越沉。
再睁眼时,鼻尖萦绕着旧书味,混着檀香,像走进了时光隧道。低头一看,自己坐在藤椅上,穿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磨出毛边,手里捧着《三国演义》,书页边缘卷了角,像展翅的蝴蝶。
更惊的是抬手——这双手布满老年斑,指关节有些变形,翻书时却异常灵活,绝不是我那双握鼠标、指节突出的手。书架上的书摆得整齐,分类标签用毛笔字写着,墨迹有些褪色。
“陈老先生,这本《红楼梦》还有新的吗?“穿校服的小姑娘站在书架前,手里捧着本封面破损的书。我张了张嘴,喉咙干得像砂纸,却发出苍老的声音:“没了,这是最后一本,不介意的话,我给你包上书皮。“
小姑娘笑着点头,我起身拿牛皮纸,却差点被藤椅绊倒。这具身体的膝盖不好,走路有点打弯,像台生了锈的机器。原来老先生的从容背后,藏着这样的不便。
给小姑娘包书皮时,手指抖得厉害,牛皮纸在手里像不听话的小鸟。她看着我笑:“老先生,您慢点儿,我不急。“才想起她是常客小雅,每天放学都来借书。
“今天的《读者》到了吗?“穿工装的男人走进来,嗓门大得像喇叭。我指着角落的杂志架:“到了,最后几本在那儿。“他拿起一本,突然皱眉:“怎么有页皱了?“我刚想解释是运输时压的,他已经把杂志扔回架上:“算了,不买了。“
看着他扬长而去的背影,突然觉得委屈。我们小心翼翼对待每本书,却还是会遇到这样的挑剔。就像我带看的房子,明明打扫得干净,却总有人挑出各种毛病。
中午来个收废品的,指着角落的旧书:“陈老先生,这些废书卖给
下午带刚毕业的女孩看合租公寓,她背着巨大的行李箱,装着全部家当。“想找离公司近的,通勤不超过半小时。“眼睛里闪着对未来的憧憬,像刚拆封的新书。
看她小心翼翼问“能不能月付“,突然想起自己刚毕业时,住隔断间,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能在窗明几净的地方工作,比如这家“墨香书斋“。
五点半,王总监叫我进办公室,业绩考核表上,我的名字后面画了个问号。“小周,刘阿姨这单黄了,绩效奖金就悬了。“他指着窗外老巷,“你看那家书店,看着清静,其实天天愁客源,做生意都不容易。“
走出办公室,见小张给大学生打电话,语气软得像棉花:“同学,我再跟业主说说,你别急。“阳光照在他身上,像镀了层金边。
下班路过“墨香书斋“,老先生正关店门,手里捧着《三国演义》,看得入神。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他翻书的动作很慢,指尖在书页上轻轻摩挲,像抚摸老朋友的手。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真好,不用应付谁的坏脾气,只用和书打交道。
二、书架间的时光
回到家已近八点,从冰箱拿出昨天的蛋炒饭,微波炉转了两分钟,香味混着焦味飘出来,像我此刻的心情。吃着炒饭,想起老先生翻书的样子,想起书架上整齐的书,想起书店里安静的时光。如果能换种生活,每天整理书架,和读者聊聊天,不用对着刘阿姨的拐杖赔笑,该多好。
这念头刚冒出来,后颈突然发麻,像小蚂蚁顺着脊椎爬——和前几次穿越时一模一样。以为是累了,想翻身,身体却动弹不得,眼皮越来越沉。
再睁眼时,鼻尖萦绕着旧书味,混着檀香,像走进了时光隧道。低头一看,自己坐在藤椅上,穿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袖口磨出毛边,手里捧着《三国演义》,书页边缘卷了角,像展翅的蝴蝶。
更惊的是抬手——这双手布满老年斑,指关节有些变形,翻书时却异常灵活,绝不是我那双握鼠标、指节突出的手。书架上的书摆得整齐,分类标签用毛笔字写着,墨迹有些褪色。
“陈老先生,这本《红楼梦》还有新的吗?“穿校服的小姑娘站在书架前,手里捧着本封面破损的书。我张了张嘴,喉咙干得像砂纸,却发出苍老的声音:“没了,这是最后一本,不介意的话,我给你包上书皮。“
小姑娘笑着点头,我起身拿牛皮纸,却差点被藤椅绊倒。这具身体的膝盖不好,走路有点打弯,像台生了锈的机器。原来老先生的从容背后,藏着这样的不便。
给小姑娘包书皮时,手指抖得厉害,牛皮纸在手里像不听话的小鸟。她看着我笑:“老先生,您慢点儿,我不急。“才想起她是常客小雅,每天放学都来借书。
“今天的《读者》到了吗?“穿工装的男人走进来,嗓门大得像喇叭。我指着角落的杂志架:“到了,最后几本在那儿。“他拿起一本,突然皱眉:“怎么有页皱了?“我刚想解释是运输时压的,他已经把杂志扔回架上:“算了,不买了。“
看着他扬长而去的背影,突然觉得委屈。我们小心翼翼对待每本书,却还是会遇到这样的挑剔。就像我带看的房子,明明打扫得干净,却总有人挑出各种毛病。
中午来个收废品的,指着角落的旧书:“陈老先生,这些废书卖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