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4章 大结局
在与满清的决战之后,东北三省彻底回归大明版图,曾经肆虐中原的八旗铁骑灰飞烟灭,盛京的龙旗被扯下,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日月旗。
那些曾经依附满清的蒙古部落纷纷归顺,再不敢南下劫掠。
同时,大明境内的起义军也被全部招安,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终于得以安定。
天下再无战乱,四海归一。
在天下一统后,林神都便开始整治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天灾。
小冰河时期的极端气候曾让大明饱受摧残,旱灾、洪涝、蝗灾轮番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林神都以无上伟力扭转乾坤,让天地重归平衡。
干旱的土地迎来甘霖,泛滥的江河回归河道,肆虐的蝗群在黑影兵团的围剿下彻底灭绝。
同时为了灭绝饥荒,林神都利用整个现代世界资源,在不计成本的支援下无数高产作物种子被分发至各地,土豆、玉米、红薯迅速推广,再加上林神都调集的巨量粮食储备,饥荒的阴影被彻底驱散。
同时当初朱慈烺答应的三个条件也在继续进行着。延续百年的贱籍制度被彻底废除,曾经被视作贱民的百姓终于能挺直腰杆做人。
藩王宗室的特权被剥夺,世袭罔替的富贵烟消云散,他们被贬为平民,与寻常百姓无异。
那些盘踞地方、世代吸食民脂民膏的世家豪族不甘心失去特权,甚至有人暗中勾结,起兵造反。
但在黑影兵团面前,他们的反抗如同螳臂当车。一夜之间,叛乱者尽数伏诛,他们的田产被悉数没收,重新分配给无地贫民。
朝廷内部也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清洗。贪官污吏被黑影兵团一一揪出,押入大牢,等待他们的将是严苛的审判。
曾经腐朽的官僚体系被彻底重塑,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大明官场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孩童无论贫富,皆可入学读书,但四书五经不再是唯一学问,神都亲自编纂教材,引入现代科学知识,将算术、物理、农学等实用知识也被纳入课程。
曾经被八股文束缚的读书人,如今开始接触天文、地理、算学,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焕然一新。
民智渐开,百姓不再愚昧,大明的未来正由新一代的智慧所塑造。
-----------------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眨眼时间便已经过了数百年。
阳光洒在古老的漳州县衙遗址上,斑驳的石阶和褪色的木柱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围在导游身边。
“同学们看这里!“导游小林举着小旗子,声音清脆地指向漳州县衙大门上方:“这就是传说中的'明镜高悬'匾额,上面镶嵌的乌龟可是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二十多个小学生仰着头,阳光照在他们好奇的小脸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举手:“导游姐姐,为什么匾额上会有乌龟呀?“
小林眼睛一亮,这正是她最爱的部分。“这就要说到崇祯年间,漳州城发生的一件奇事了。“
她清了清嗓子,声音抑扬顿挫:“当时漳州有个县令叫赵明德,表面装得清正廉
那些曾经依附满清的蒙古部落纷纷归顺,再不敢南下劫掠。
同时,大明境内的起义军也被全部招安,曾经流离失所的百姓终于得以安定。
天下再无战乱,四海归一。
在天下一统后,林神都便开始整治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天灾。
小冰河时期的极端气候曾让大明饱受摧残,旱灾、洪涝、蝗灾轮番肆虐,百姓苦不堪言。
林神都以无上伟力扭转乾坤,让天地重归平衡。
干旱的土地迎来甘霖,泛滥的江河回归河道,肆虐的蝗群在黑影兵团的围剿下彻底灭绝。
同时为了灭绝饥荒,林神都利用整个现代世界资源,在不计成本的支援下无数高产作物种子被分发至各地,土豆、玉米、红薯迅速推广,再加上林神都调集的巨量粮食储备,饥荒的阴影被彻底驱散。
同时当初朱慈烺答应的三个条件也在继续进行着。延续百年的贱籍制度被彻底废除,曾经被视作贱民的百姓终于能挺直腰杆做人。
藩王宗室的特权被剥夺,世袭罔替的富贵烟消云散,他们被贬为平民,与寻常百姓无异。
那些盘踞地方、世代吸食民脂民膏的世家豪族不甘心失去特权,甚至有人暗中勾结,起兵造反。
但在黑影兵团面前,他们的反抗如同螳臂当车。一夜之间,叛乱者尽数伏诛,他们的田产被悉数没收,重新分配给无地贫民。
朝廷内部也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清洗。贪官污吏被黑影兵团一一揪出,押入大牢,等待他们的将是严苛的审判。
曾经腐朽的官僚体系被彻底重塑,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大明官场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孩童无论贫富,皆可入学读书,但四书五经不再是唯一学问,神都亲自编纂教材,引入现代科学知识,将算术、物理、农学等实用知识也被纳入课程。
曾经被八股文束缚的读书人,如今开始接触天文、地理、算学,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焕然一新。
民智渐开,百姓不再愚昧,大明的未来正由新一代的智慧所塑造。
-----------------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眨眼时间便已经过了数百年。
阳光洒在古老的漳州县衙遗址上,斑驳的石阶和褪色的木柱诉说着岁月的痕迹,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围在导游身边。
“同学们看这里!“导游小林举着小旗子,声音清脆地指向漳州县衙大门上方:“这就是传说中的'明镜高悬'匾额,上面镶嵌的乌龟可是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二十多个小学生仰着头,阳光照在他们好奇的小脸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举手:“导游姐姐,为什么匾额上会有乌龟呀?“
小林眼睛一亮,这正是她最爱的部分。“这就要说到崇祯年间,漳州城发生的一件奇事了。“
她清了清嗓子,声音抑扬顿挫:“当时漳州有个县令叫赵明德,表面装得清正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