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5章 心学圣人王阳明
,汪俊这帮老油条也扛不住了,只能捏着鼻子妥协,提出个折中方案:
“给兴献帝(嘉靖生父)、兴国太后(嘉靖生母)各加一个‘皇’字(兴献皇帝、兴国皇太后),算是尊称,但不算正式追认为先帝、太后。”
看到文官集团终于被皇帝的铁腕压下去一点,奉天殿里的勋贵们莫名松了口气。
但朱元璋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了,似乎在思考这种“妥协”背后隐藏的危机。
就在这时,天幕画面忽然变得柔和,背景音也变得庄重而清晰:
【贴心科普时间!】
【王守仁,号阳明先生,明朝中期儒学大宗师!其心学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可与孔孟并称的‘圣人’!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后一位公认的圣人!】
【他曾于贵州龙场(环境恶劣之地)顿悟心学真谛,史称‘龙场悟道’!更曾以区区乡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十万叛军,堪称真正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圣人?!”
“与孔孟并称?!”
“儒家最后一位圣人?!”
轰!天幕这几句介绍,如同在洪武十三年奉天殿的文官堆里扔下了一颗炸雷!
刚才还因为嘉靖朝文臣被压制而有些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点燃了!
刘三吾这些当世大儒,眼睛瞬间瞪得溜圆,胡子都激动得直抖。
圣人!这可是文人的终极追求!比当宰相、封侯拜将还要崇高无数倍的存在!
孔孟之后,竟然又出了一位圣人?还是在大明朝?!
“王阳明……心学……”礼部尚书喃喃自语,眼神狂热,“难怪!难怪正德、嘉靖两朝,文臣风骨如此之硬!敢与皇权争锋!原来是有圣人学说作为精神支柱!”
他猛地转向同僚,“这心学……究竟是何等惊世之学?竟能造就圣人之境,更能赋予文人如此胆魄?!”
一时间,所有洪武文官的注意力,都被“王阳明”和“心学”这两个词牢牢抓住了。
什么大礼议,什么皇帝文臣斗法,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文人而言,“圣人”的光环,远比龙椅上的帝王更值得探究和仰望!
整个奉天殿,陷入了关于“心学圣人”的巨大震撼和无限遐想之中。
连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着底下文官们那副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刻拜读圣人著作的模样,脸色也变得极其古怪,心里不知在盘算什么。
天幕的光辉渐渐收敛,奉天殿内却陷入了另一种奇特的寂静。
洪武勋贵们面面相觑,武将们大多还沉浸在“乡兵平十万叛军”的震撼里,觉得这王阳明打仗肯定有两把刷子。但文官集团那边,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圣人啊……与孔孟同列!”刘三吾声音发颤,老泪纵横,朝着天幕消失的方向深深一揖,“苍天有眼,道统不绝!我大明竟出此等圣贤!”
他这一带头,殿内大半文官,无论官职大小,都下意识地躬身行礼,脸上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对他们而言,王阳明的“圣人”称号,其份量远超任何一位帝王。
“给兴献帝(嘉靖生父)、兴国太后(嘉靖生母)各加一个‘皇’字(兴献皇帝、兴国皇太后),算是尊称,但不算正式追认为先帝、太后。”
看到文官集团终于被皇帝的铁腕压下去一点,奉天殿里的勋贵们莫名松了口气。
但朱元璋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了,似乎在思考这种“妥协”背后隐藏的危机。
就在这时,天幕画面忽然变得柔和,背景音也变得庄重而清晰:
【贴心科普时间!】
【王守仁,号阳明先生,明朝中期儒学大宗师!其心学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可与孔孟并称的‘圣人’!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后一位公认的圣人!】
【他曾于贵州龙场(环境恶劣之地)顿悟心学真谛,史称‘龙场悟道’!更曾以区区乡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十万叛军,堪称真正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圣人?!”
“与孔孟并称?!”
“儒家最后一位圣人?!”
轰!天幕这几句介绍,如同在洪武十三年奉天殿的文官堆里扔下了一颗炸雷!
刚才还因为嘉靖朝文臣被压制而有些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点燃了!
刘三吾这些当世大儒,眼睛瞬间瞪得溜圆,胡子都激动得直抖。
圣人!这可是文人的终极追求!比当宰相、封侯拜将还要崇高无数倍的存在!
孔孟之后,竟然又出了一位圣人?还是在大明朝?!
“王阳明……心学……”礼部尚书喃喃自语,眼神狂热,“难怪!难怪正德、嘉靖两朝,文臣风骨如此之硬!敢与皇权争锋!原来是有圣人学说作为精神支柱!”
他猛地转向同僚,“这心学……究竟是何等惊世之学?竟能造就圣人之境,更能赋予文人如此胆魄?!”
一时间,所有洪武文官的注意力,都被“王阳明”和“心学”这两个词牢牢抓住了。
什么大礼议,什么皇帝文臣斗法,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对于文人而言,“圣人”的光环,远比龙椅上的帝王更值得探究和仰望!
整个奉天殿,陷入了关于“心学圣人”的巨大震撼和无限遐想之中。
连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着底下文官们那副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刻拜读圣人著作的模样,脸色也变得极其古怪,心里不知在盘算什么。
天幕的光辉渐渐收敛,奉天殿内却陷入了另一种奇特的寂静。
洪武勋贵们面面相觑,武将们大多还沉浸在“乡兵平十万叛军”的震撼里,觉得这王阳明打仗肯定有两把刷子。但文官集团那边,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圣人啊……与孔孟同列!”刘三吾声音发颤,老泪纵横,朝着天幕消失的方向深深一揖,“苍天有眼,道统不绝!我大明竟出此等圣贤!”
他这一带头,殿内大半文官,无论官职大小,都下意识地躬身行礼,脸上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对他们而言,王阳明的“圣人”称号,其份量远超任何一位帝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