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0章 宣德亲征乐安
大军滚滚向前!铁蹄踏地,声如闷雷!卷起的烟尘如同一条黄色的巨龙,绵延数十里!刀枪剑戟的寒光连成一片,在烟尘中闪烁不定,宛如钢铁的海洋!沿途州县,百姓箪食壶浆,跪伏道旁,山呼万岁之声此起彼伏!这气势,这威仪,哪里是去平叛?分明是巨龙巡视自己的疆土,要将那胆敢作乱的蝼蚁碾为齑粉!
天幕之下,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广场,死寂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天子亲征的磅礴气势所震慑!勋贵武将们眼中更是异彩连连,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徐达、常遇春北伐蒙元时的影子!不,甚至更胜一筹!因为这代表着帝国中枢最核心的力量,以最决绝的姿态,扑向叛乱的火苗!
龙椅之上,朱元璋紧绷的身体终于缓缓松弛下来,向后靠在了冰冷的椅背上。他微微阖上双目,那张被岁月和杀伐刻满沟壑的脸上,表情复杂难言。担忧、释然、无奈,最终都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悠长叹息,消散在凝滞的空气中。
“亲征……好,好。”朱元璋在心中默念,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自从天幕直播靖难,看到李景隆那令人瞠目结舌的“送人头”操作,他内心深处对“大将出征平藩”就埋下了深深的不信任种子。
派谁去?会不会是下一个李景隆?会不会反而给逆子送去兵马粮草?这念头如同毒蛇噬心。如今看到重孙子朱瞻基果断选择御驾亲征,亲自掌握这关乎国本的兵锋,这份魄力和担当,让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
“只是……这小子,才登基多久?怕是连龙椅都没坐热乎。”一丝忧虑又悄然爬上朱元璋心头,“朱高煦那厮,打仗是条疯狗,冲锋陷阵的本事,不比他爹朱棣当年差多少……万一……”
他仿佛看到了宣德帝在战场上遭遇险境,甚至被朱高煦俘虏的可怕景象,那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朱元璋嘴角扯出一个极其苦涩、又带着无尽沧桑的弧度。他睁开眼,望向天幕上那金甲白马的年轻身影,又仿佛透过他,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唉……”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充满了无力感,“管不了喽……一个是我那刚出征两月的孙子(指朱高煦),一个……一个是我那连影儿都没有的重孙子(指宣德)。横竖……横竖这江山,都是老朱家的锅,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吧!”
一股深深的疲惫和看透世事的无奈,笼罩了这位开国雄主。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他朱元璋,管得了洪武十三年,管得了那尚未发生的永乐、洪熙、宣德吗?
丹墀之下,太子朱标同样仰望着天幕。他看着宣德帝朱瞻基那沉稳如山、指挥若定的气度,看着那支在他号令下如臂使指、气势如虹的大军,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甚至是一丝酸楚。
“若……若允炆……”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朱标心中剧痛,“若允炆能有他这侄儿半分沉稳,半分果决,半分知人善任……何至于……何至于将皇爷爷打下的铁桶江山,将孤留给他的大好局面……败成那副模样?!”
天幕上建文朝的种种荒唐和最终倾覆,如同走马灯般在朱标脑海中闪过。他攥紧了袖中的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唯有这刺痛才能稍稍缓解心中那份巨大的失落和无力感。
勋贵班列靠前,几位须发皆白、久经沙场的老将聚在一处,看着天幕上宣德帝亲征的赫赫威仪,低声议论着。
长兴侯耿炳文,这位以善守著称的老将,捋着花白的胡须,眼中精光闪烁:“宣德帝虽年少,然此等决断,深谙帝王统御之道!亲征之举,一则震慑叛逆,收拢军心;二则……嘿嘿,”
天幕之下,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广场,死寂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天子亲征的磅礴气势所震慑!勋贵武将们眼中更是异彩连连,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徐达、常遇春北伐蒙元时的影子!不,甚至更胜一筹!因为这代表着帝国中枢最核心的力量,以最决绝的姿态,扑向叛乱的火苗!
龙椅之上,朱元璋紧绷的身体终于缓缓松弛下来,向后靠在了冰冷的椅背上。他微微阖上双目,那张被岁月和杀伐刻满沟壑的脸上,表情复杂难言。担忧、释然、无奈,最终都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悠长叹息,消散在凝滞的空气中。
“亲征……好,好。”朱元璋在心中默念,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自从天幕直播靖难,看到李景隆那令人瞠目结舌的“送人头”操作,他内心深处对“大将出征平藩”就埋下了深深的不信任种子。
派谁去?会不会是下一个李景隆?会不会反而给逆子送去兵马粮草?这念头如同毒蛇噬心。如今看到重孙子朱瞻基果断选择御驾亲征,亲自掌握这关乎国本的兵锋,这份魄力和担当,让他悬着的心终于落回肚子里。
“只是……这小子,才登基多久?怕是连龙椅都没坐热乎。”一丝忧虑又悄然爬上朱元璋心头,“朱高煦那厮,打仗是条疯狗,冲锋陷阵的本事,不比他爹朱棣当年差多少……万一……”
他仿佛看到了宣德帝在战场上遭遇险境,甚至被朱高煦俘虏的可怕景象,那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朱元璋嘴角扯出一个极其苦涩、又带着无尽沧桑的弧度。他睁开眼,望向天幕上那金甲白马的年轻身影,又仿佛透过他,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唉……”又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充满了无力感,“管不了喽……一个是我那刚出征两月的孙子(指朱高煦),一个……一个是我那连影儿都没有的重孙子(指宣德)。横竖……横竖这江山,都是老朱家的锅,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吧!”
一股深深的疲惫和看透世事的无奈,笼罩了这位开国雄主。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他朱元璋,管得了洪武十三年,管得了那尚未发生的永乐、洪熙、宣德吗?
丹墀之下,太子朱标同样仰望着天幕。他看着宣德帝朱瞻基那沉稳如山、指挥若定的气度,看着那支在他号令下如臂使指、气势如虹的大军,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甚至是一丝酸楚。
“若……若允炆……”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朱标心中剧痛,“若允炆能有他这侄儿半分沉稳,半分果决,半分知人善任……何至于……何至于将皇爷爷打下的铁桶江山,将孤留给他的大好局面……败成那副模样?!”
天幕上建文朝的种种荒唐和最终倾覆,如同走马灯般在朱标脑海中闪过。他攥紧了袖中的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唯有这刺痛才能稍稍缓解心中那份巨大的失落和无力感。
勋贵班列靠前,几位须发皆白、久经沙场的老将聚在一处,看着天幕上宣德帝亲征的赫赫威仪,低声议论着。
长兴侯耿炳文,这位以善守著称的老将,捋着花白的胡须,眼中精光闪烁:“宣德帝虽年少,然此等决断,深谙帝王统御之道!亲征之举,一则震慑叛逆,收拢军心;二则……嘿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