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9章 二征漠北6:父子打擂
述着当年如何奇兵出塞,如何在此地设伏。小瞻基听得聚精会神,眼神亮晶晶的,充满了对祖父英雄事迹的崇拜和对这片雄浑山河的向往。
他努力挺直小小的腰板,试图模仿祖父指点江山的姿态。这北巡的旅程,是书本之外最生动的军略课堂。
【闪回三:永乐八年,北京户部官署。】
烛火摇曳至深夜。十二岁的朱瞻基端坐在宽大的公案后,身量尚小,几乎要被堆积如山的账册和文牒淹没。
户部尚书夏原吉侍立一旁,恭敬而详尽地汇报着各州府漕粮转运的进度、沿途损耗、仓储实数。
朱瞻基听得极其专注,小小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手指在摊开的地图册上划过一道道漕运线路,不时提出关键问题:“夏尚书,山东河道淤塞,改走海运风险几何?损耗可能接受?”“河南仓禀告急,可否从湖广仓先行调拨?需几日可达?”
声音尚带童音,条理却异常清晰。窗外夜色深沉,这间署衙却灯火通明,维系着前线数十万大军生存的命脉,就压在这个少年尚显单薄的肩膀上!
--
奉天殿内,死寂无声。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刻刀,反复雕琢着天幕上那个十五岁少年坚毅的侧脸,再掠过那三段血火交织、责任加身的闪回画面。
他布满风霜沟壑的脸上,那惯常的冷硬线条,竟在某一刻奇异地柔和下来,深邃的眼窝中,爆发出一种近乎灼热的激赏!
“好!好!好个龙种麟儿!”老皇帝猛地一拍御案扶手,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久违的、发自肺腑的赞叹,“老四!朱棣!你小子……行!”
他指着天幕上朱瞻基的身影,目光扫过阶下的太子朱标和群臣,“瞧瞧!这才是养儿育孙之道!这才叫未雨绸缪!知道老大(朱高炽)那身子是座指不定哪天就塌的土山!知道老二(朱高煦)空有一身蛮力,是个只懂冲锋、不通韬略的莽夫!他就直接把孙子当儿子来摔打!当储君来磨砺!从襁褓里就扔进战场听金鼓,十岁带出去看山河险隘,十二岁就敢把帝国粮草命脉压给他!这眼光!这魄力!咱……不如也!”
最后三个字,朱元璋说得极其轻微,却带着一丝复杂难明的意味,是承认,也是感慨。
然而,这激越的赞叹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便被更沉重的东西吞没。
朱元璋脸上的激赏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穿时空的、近乎悲悯的苍凉。
他缓缓靠回宽大的龙椅,身体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得佝偻了几分。手指无意识地、一下下重重叩击着冰冷的紫檀木扶手,发出沉闷而压抑的“笃、笃”声,如同敲打在宿命的鼓点上,每一声都回荡在寂静的大殿里。
“可惜啊……可惜……”老皇帝低沉的声音如同叹息,在空旷的殿宇中幽幽回荡,只有离得最近的太子朱标能勉强听清,“除非……除非老大(朱标)能平平安安活到洪武三十一年,顺顺当当坐上这把椅子,再把位子稳稳当当地传给雄英……或者允炆、允熥……否则……”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深切的痛楚,那是朱雄英早夭留下的永远伤痕,随即又闪过朱允炆、朱允熥那两张尚显稚嫩的脸庞,最终,一切都被天幕上那个在“靖难”大旗下挥剑呐喊的、年轻而决绝的燕王朱棣所取代!
“否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坐在允炆那个位置上,只要他敢举起削藩的刀,敢动他四叔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他努力挺直小小的腰板,试图模仿祖父指点江山的姿态。这北巡的旅程,是书本之外最生动的军略课堂。
【闪回三:永乐八年,北京户部官署。】
烛火摇曳至深夜。十二岁的朱瞻基端坐在宽大的公案后,身量尚小,几乎要被堆积如山的账册和文牒淹没。
户部尚书夏原吉侍立一旁,恭敬而详尽地汇报着各州府漕粮转运的进度、沿途损耗、仓储实数。
朱瞻基听得极其专注,小小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手指在摊开的地图册上划过一道道漕运线路,不时提出关键问题:“夏尚书,山东河道淤塞,改走海运风险几何?损耗可能接受?”“河南仓禀告急,可否从湖广仓先行调拨?需几日可达?”
声音尚带童音,条理却异常清晰。窗外夜色深沉,这间署衙却灯火通明,维系着前线数十万大军生存的命脉,就压在这个少年尚显单薄的肩膀上!
--
奉天殿内,死寂无声。
朱元璋的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刻刀,反复雕琢着天幕上那个十五岁少年坚毅的侧脸,再掠过那三段血火交织、责任加身的闪回画面。
他布满风霜沟壑的脸上,那惯常的冷硬线条,竟在某一刻奇异地柔和下来,深邃的眼窝中,爆发出一种近乎灼热的激赏!
“好!好!好个龙种麟儿!”老皇帝猛地一拍御案扶手,声音洪亮,带着一种久违的、发自肺腑的赞叹,“老四!朱棣!你小子……行!”
他指着天幕上朱瞻基的身影,目光扫过阶下的太子朱标和群臣,“瞧瞧!这才是养儿育孙之道!这才叫未雨绸缪!知道老大(朱高炽)那身子是座指不定哪天就塌的土山!知道老二(朱高煦)空有一身蛮力,是个只懂冲锋、不通韬略的莽夫!他就直接把孙子当儿子来摔打!当储君来磨砺!从襁褓里就扔进战场听金鼓,十岁带出去看山河险隘,十二岁就敢把帝国粮草命脉压给他!这眼光!这魄力!咱……不如也!”
最后三个字,朱元璋说得极其轻微,却带着一丝复杂难明的意味,是承认,也是感慨。
然而,这激越的赞叹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很快便被更沉重的东西吞没。
朱元璋脸上的激赏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穿时空的、近乎悲悯的苍凉。
他缓缓靠回宽大的龙椅,身体仿佛被无形的重担压得佝偻了几分。手指无意识地、一下下重重叩击着冰冷的紫檀木扶手,发出沉闷而压抑的“笃、笃”声,如同敲打在宿命的鼓点上,每一声都回荡在寂静的大殿里。
“可惜啊……可惜……”老皇帝低沉的声音如同叹息,在空旷的殿宇中幽幽回荡,只有离得最近的太子朱标能勉强听清,“除非……除非老大(朱标)能平平安安活到洪武三十一年,顺顺当当坐上这把椅子,再把位子稳稳当当地传给雄英……或者允炆、允熥……否则……”
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深切的痛楚,那是朱雄英早夭留下的永远伤痕,随即又闪过朱允炆、朱允熥那两张尚显稚嫩的脸庞,最终,一切都被天幕上那个在“靖难”大旗下挥剑呐喊的、年轻而决绝的燕王朱棣所取代!
“否则,不管是谁,只要他坐在允炆那个位置上,只要他敢举起削藩的刀,敢动他四叔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