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旁白最后点出关键:“听闻永乐亲征,本雅失里惊惧,欲裹挟部众西遁避祸。然权臣阿鲁台野心勃勃,意在东方,岂肯放弃根基?二人嫌隙骤生,公开争执,鞑靼内部,分裂之势已成!”



天幕的光芒映照着洪武十三年奉天殿内外一张张或凝重、或恍然、或激愤的面孔。



短暂的死寂后,殿内勋贵堆里猛地爆发出压抑的议论!



“哈哈!好!分裂了!”宋国公冯胜猛地一拍大腿,花白的胡子激动地抖动着,眼中精光四射,仿佛看到了当年,“天助大明!此情此景,何其眼熟!诸位可还记得,当年徐大将军(徐达)、常将军(常遇春)北伐大都之时?!”



他这一嗓子,瞬间点醒了所有人!



“对对对!”长兴侯耿炳文接口道,带着追忆往昔的豪情,“那会儿元顺帝还在大都呢,可他手底下那些个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这些个军阀,哪个是省油的灯?互相攻伐,抢地盘抢得头破血流!结果如何?咱们大军一到,嘿!发现他们自个儿都杀红眼了!咱们简直是去‘接收’的!”



“正是此理!”魏国公徐达沉稳的声音响起,带着历经沧桑的洞见,“草原之族,合则力强,分则力弱。今鞑靼汗(本雅失里)与权相(阿鲁台)离心离德,各怀鬼胎,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犹如当年大都城下,元廷自毁长城!永乐皇帝若此时兴兵,正当其时!当效仿太祖旧事,趁其内乱,犁庭扫穴!”



武将们群情激昂,仿佛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连一些原本对大规模用兵持谨慎态度的文臣,此刻看着天幕上郭骥被杀、丘福殉国的惨烈画面,再听着勋贵们对蒙古分裂的分析,也不得不陷入了沉默。



一个翰林学士低声对同僚叹道:“怀柔之策用尽,使节惨遭屠戮,大将折戟沉沙……这……这已是骑虎难下!若再退缩忍让,岂非重蹈北宋覆辙?澶渊之盟后,岁币买来百年屈膝!此仗……看来是真不得不打了!”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却也带着一丝认同。



然而,最初的兴奋过后,老成持重的冯胜眉头却再次锁紧。他捻着胡须,望向天幕上那支即将由永乐皇帝朱棣亲率、旌旗招展、规模空前的北伐大军,忧色爬上眉梢。



“趁其内乱而击之,此乃上策,毋庸置疑。”冯胜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老帅的深谋远虑,“然……天子亲征,实乃双刃之剑!”



他环视周围同僚,剖析道:“陛下万金之躯,亲临战阵。三军将士,首要之责非破敌杀贼,而是护得圣驾周全!行军布阵,难免束手束脚。战机瞬息万变,或需冒险突进,或需迂回侧击,然顾忌圣驾安危,主帅岂敢行险?此其一。其二,大军在外,粮秣转运、后方调度,皆需中枢坐镇。天子远离京师,一旦有变,鞭长莫及啊!”



冯胜的担忧,道出了许多老将的心声。打仗,最怕的就是头上顶着个不能磕碰的“琉璃盏”。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穿过殿门,落在殿外广场上那个依旧挺立、却难掩一丝落寞的身影——永昌侯蓝玉身上。看着蓝玉那桀骜不驯的侧脸,再想想天幕揭示的未来,冯胜心中猛地一痛,一股巨大的悲凉和讽刺涌上喉头。



他收回目光,对着身边同样沉默的徐达、李文忠等人,发出一声苦涩到极点的长叹,声音低得只有近前几人能听清:



“唉……可叹!可叹啊!永乐朝中,非是天子好战,定要亲冒矢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殿外那些年轻、或因天幕未来而噤若寒蝉的将领们,最终落回蓝玉的方向,充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老张5592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张5592并收藏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