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42章 景隆再挂帅,吕氏发怒
个奉天正殿瞬间陷入一片诡异的死寂。
朱元璋脸上的肌肉狠狠抽搐了一下,他缓缓转过头,看向偏殿方向,眼神复杂难明,有对吕氏失仪的恼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切的茫然和荒诞感。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骂什么,最终却化作一声长长的、充满疲惫的叹息。
马皇后眉头紧锁,眼中是浓浓的忧虑和对未来那个孙子允炆决策的深深不解。
太子朱标脸色煞白,身体晃了晃,被身边的侍从慌忙扶住。
他看看天幕上那六十万大军和李景隆的帅旗,又看看偏殿方向,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勋贵大臣们更是面面相觑,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惊愕、茫然、哭笑不得、匪夷所思……种种情绪交织。
“这…这……” 李文忠本人更是如同被雷劈中,老脸涨得通红,恨不得立刻挖个地洞钻进去。
儿子被未来皇后(他视角的吕氏)如此当众唾骂诅咒,他这个当爹的,真是羞愤欲死,却又……无言以对!
短暂的死寂后,是压抑不住的、如同蚊蚋般的窃窃私语,汇成一片充满荒诞感的声浪:
“还…还用李景隆?”
“六十万!又是六十万!建文皇帝…这是…送钱送粮送人送江山上瘾了?”
“一次不够,还要梅开二度?生怕他四叔家底不够厚?”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难道真如太子妃所言…是嫌败家太慢?”
“燕王殿下怕是要笑醒了吧?这哪是讨逆?分明是亲侄子千里送江山,礼重情更重啊!”
一种“建文帝是不是脑子有坑”的集体错愕感,弥漫在整个奉天殿。吕氏那失态的尖叫,竟诡异地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在一片荒诞的议论声中,魏国公徐达那沉稳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响起,如同冷水浇头,让殿内稍稍安静下来。
“陛下,娘娘,诸位,” 徐达出列,对着御座和众人拱了拱手,脸上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老将特有的无奈和洞察,“太子妃殿下之言虽…激烈了些,却也是关心则乱,情有可原。”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天幕上那庞大的军阵和李景隆的身影,语气沉重:
“然则,我等在此,是以天幕为眼,洞悉前后因果,自然觉得用李景隆荒谬绝伦。可那建文朝中的允炆陛下呢?他身在南京深宫,所能看到的,恐怕只有前线一份份语焉不详、甚至可能被文过饰非的战报!”
徐达微微摇头:
“郑村坝大败,丧师十余万,丢尽军资。这份罪责,总得有人来背。李景隆逃回德州,他是如何上报的?是将败因归于燕逆狡诈、天时不利、将士畏寒?还是…归于瞿能等将领贪功冒进、不听帅令?甚至是归于朝廷粮草不济、援兵不至?”
他的分析,直指古代战争中信息传递的模糊和主帅推卸责任的可能。
“允炆陛下,一个长于深宫、未经战阵的年轻人,他如何能分辨其中真伪?他所能倚重的,除了身边齐泰、黄子澄这些同样纸上谈兵的文臣,还能有谁?” 徐达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悯,
“至于换将?” 他苦笑一声,目光扫过殿内勋贵,尤其在李文忠身上停留一瞬,带着深意,“耿炳文已败,老将凋零。剩下的…谁堪大任?难
朱元璋脸上的肌肉狠狠抽搐了一下,他缓缓转过头,看向偏殿方向,眼神复杂难明,有对吕氏失仪的恼怒,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切的茫然和荒诞感。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骂什么,最终却化作一声长长的、充满疲惫的叹息。
马皇后眉头紧锁,眼中是浓浓的忧虑和对未来那个孙子允炆决策的深深不解。
太子朱标脸色煞白,身体晃了晃,被身边的侍从慌忙扶住。
他看看天幕上那六十万大军和李景隆的帅旗,又看看偏殿方向,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勋贵大臣们更是面面相觑,脸上的表情精彩纷呈:惊愕、茫然、哭笑不得、匪夷所思……种种情绪交织。
“这…这……” 李文忠本人更是如同被雷劈中,老脸涨得通红,恨不得立刻挖个地洞钻进去。
儿子被未来皇后(他视角的吕氏)如此当众唾骂诅咒,他这个当爹的,真是羞愤欲死,却又……无言以对!
短暂的死寂后,是压抑不住的、如同蚊蚋般的窃窃私语,汇成一片充满荒诞感的声浪:
“还…还用李景隆?”
“六十万!又是六十万!建文皇帝…这是…送钱送粮送人送江山上瘾了?”
“一次不够,还要梅开二度?生怕他四叔家底不够厚?”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难道真如太子妃所言…是嫌败家太慢?”
“燕王殿下怕是要笑醒了吧?这哪是讨逆?分明是亲侄子千里送江山,礼重情更重啊!”
一种“建文帝是不是脑子有坑”的集体错愕感,弥漫在整个奉天殿。吕氏那失态的尖叫,竟诡异地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在一片荒诞的议论声中,魏国公徐达那沉稳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响起,如同冷水浇头,让殿内稍稍安静下来。
“陛下,娘娘,诸位,” 徐达出列,对着御座和众人拱了拱手,脸上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老将特有的无奈和洞察,“太子妃殿下之言虽…激烈了些,却也是关心则乱,情有可原。”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天幕上那庞大的军阵和李景隆的身影,语气沉重:
“然则,我等在此,是以天幕为眼,洞悉前后因果,自然觉得用李景隆荒谬绝伦。可那建文朝中的允炆陛下呢?他身在南京深宫,所能看到的,恐怕只有前线一份份语焉不详、甚至可能被文过饰非的战报!”
徐达微微摇头:
“郑村坝大败,丧师十余万,丢尽军资。这份罪责,总得有人来背。李景隆逃回德州,他是如何上报的?是将败因归于燕逆狡诈、天时不利、将士畏寒?还是…归于瞿能等将领贪功冒进、不听帅令?甚至是归于朝廷粮草不济、援兵不至?”
他的分析,直指古代战争中信息传递的模糊和主帅推卸责任的可能。
“允炆陛下,一个长于深宫、未经战阵的年轻人,他如何能分辨其中真伪?他所能倚重的,除了身边齐泰、黄子澄这些同样纸上谈兵的文臣,还能有谁?” 徐达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悯,
“至于换将?” 他苦笑一声,目光扫过殿内勋贵,尤其在李文忠身上停留一瞬,带着深意,“耿炳文已败,老将凋零。剩下的…谁堪大任?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