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25章 晋王的小算盘
>
“血脉呢?!亲情呢?!《皇明祖训》的大义呢?!”
“都喂狗了吗?!!”
帝王的咆哮充满了被彻底背叛的狂怒和无尽的悲凉!他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
他倾注心血设计的藩王制度,他赋予子孙的尊荣与责任,在现实冰冷的利益算计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他视若珍宝的“血脉藩屏”,在子孙后代的眼中,竟成了需要精打细算、权衡利弊的负担?!
然而——
咆哮过后,一股巨大的、冰冷的无力感,如同潮水般瞬间将朱元璋淹没。
他颓然地靠回御座,脸色灰败,眼神空洞。愤怒依旧在胸中燃烧,但朱济禧那冷酷的分析,却如同最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他内心深处不愿承认的真相。
“似乎……似乎……就是这么回事儿啊……”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带着一种信仰崩塌后的迷茫,“允炆赢了要削藩……老四赢了……难道就不削藩了吗?”
“他朱棣……能容得下太原城里还有一个手握重兵的侄子晋王?”
“容得下其他藩王?”
“咱的《皇明祖训》……咱的‘清君侧’……”
“到头来……”
“不过是……他们叔侄相争的……一块遮羞布?”
“咱……咱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巨大的自我怀疑和幻灭感,让这位刚强的帝王瞬间苍老了十岁。
勋贵席上,韩国公李善长深深吸了一口气,浑浊的老眼第一次带着一丝……并非嘲讽,而是极其复杂的、近乎怜悯的目光,投向皇子席上那个脸色同样难看、方才还被父皇怒骂“废物”的晋王朱棡!
“晋王殿下……”李善长苍老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朱棡和周围勋贵的耳中,带着一种洞穿世事的苍凉,“令郎……心思缜密,深谙自保之道啊……”
“虽……格局小了些,只计一藩一地之得失……”
“然……”
“此等冷静……此等……无情……”
“在如今这局面下……倒也算得上是……小聪明了。”
“至少……能保全晋藩一脉……”
他后面的话没说出口,但意思已然明了:比起那些被削、被废、被逼死的亲王,比起那个正在北平提着脑袋玩命的燕王,朱济禧这种“冷眼旁观、爱谁谁”的态度,反而是最安全、最“明智”的选择!虽然……这种“明智”,充满了对血脉亲情的背叛和对王朝大义的漠视。
朱棡听着李善长的话,再想想天幕上儿子那番冷酷的算计,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他既惊愕于儿子竟有如此心机,又感到一种莫名的羞耻和愤怒。
他下意识地想驳斥,想怒骂儿子不念亲情,但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理由!未来的局面……似乎真如儿子所言?一股巨大的茫然和无力感攫住了他。
整个奉天殿,陷入一种更深沉的、带着彻骨寒意的死寂。
方才还在为朱棣三日定乾坤而惊叹,为诸王懦弱奔逃而鄙夷,为靖难孤军而悲
“血脉呢?!亲情呢?!《皇明祖训》的大义呢?!”
“都喂狗了吗?!!”
帝王的咆哮充满了被彻底背叛的狂怒和无尽的悲凉!他无法理解,更不能接受!
他倾注心血设计的藩王制度,他赋予子孙的尊荣与责任,在现实冰冷的利益算计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他视若珍宝的“血脉藩屏”,在子孙后代的眼中,竟成了需要精打细算、权衡利弊的负担?!
然而——
咆哮过后,一股巨大的、冰冷的无力感,如同潮水般瞬间将朱元璋淹没。
他颓然地靠回御座,脸色灰败,眼神空洞。愤怒依旧在胸中燃烧,但朱济禧那冷酷的分析,却如同最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他内心深处不愿承认的真相。
“似乎……似乎……就是这么回事儿啊……”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带着一种信仰崩塌后的迷茫,“允炆赢了要削藩……老四赢了……难道就不削藩了吗?”
“他朱棣……能容得下太原城里还有一个手握重兵的侄子晋王?”
“容得下其他藩王?”
“咱的《皇明祖训》……咱的‘清君侧’……”
“到头来……”
“不过是……他们叔侄相争的……一块遮羞布?”
“咱……咱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巨大的自我怀疑和幻灭感,让这位刚强的帝王瞬间苍老了十岁。
勋贵席上,韩国公李善长深深吸了一口气,浑浊的老眼第一次带着一丝……并非嘲讽,而是极其复杂的、近乎怜悯的目光,投向皇子席上那个脸色同样难看、方才还被父皇怒骂“废物”的晋王朱棡!
“晋王殿下……”李善长苍老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朱棡和周围勋贵的耳中,带着一种洞穿世事的苍凉,“令郎……心思缜密,深谙自保之道啊……”
“虽……格局小了些,只计一藩一地之得失……”
“然……”
“此等冷静……此等……无情……”
“在如今这局面下……倒也算得上是……小聪明了。”
“至少……能保全晋藩一脉……”
他后面的话没说出口,但意思已然明了:比起那些被削、被废、被逼死的亲王,比起那个正在北平提着脑袋玩命的燕王,朱济禧这种“冷眼旁观、爱谁谁”的态度,反而是最安全、最“明智”的选择!虽然……这种“明智”,充满了对血脉亲情的背叛和对王朝大义的漠视。
朱棡听着李善长的话,再想想天幕上儿子那番冷酷的算计,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他既惊愕于儿子竟有如此心机,又感到一种莫名的羞耻和愤怒。
他下意识地想驳斥,想怒骂儿子不念亲情,但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理由!未来的局面……似乎真如儿子所言?一股巨大的茫然和无力感攫住了他。
整个奉天殿,陷入一种更深沉的、带着彻骨寒意的死寂。
方才还在为朱棣三日定乾坤而惊叹,为诸王懦弱奔逃而鄙夷,为靖难孤军而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