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的意图很明显,在彻底控制政局前,绝不能出现下一个继任者。



但就在那天,他见到了匆匆闯进宫的英国公张维迎:



“你进宫干什么?”



“皇上驾崩了,你不知道?”



“谁告诉你的?”



“皇后。”



魏忠贤确信,女人是不能得罪的。



皇帝刚刚驾崩,皇后就发布了遗诏,召集英国公张维迎入宫。



在朝廷里,唯一不怕魏忠贤的,也只有张维迎了。这位仁兄是世袭公爵,无数人来了又走了,他还在那里。



张维迎接到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迎接信王即位。



事已至此,魏忠贤明白,没法再海选了,十七岁的朱由检,好歹就是他了。



他随即见风使舵,派出亲信太监前去迎接。



朱由检终于进宫了,战战兢兢地进来了。



按照以往程序,要先读遗诏,然后是劝进三次。



所谓劝进,就是如果继任者不愿意当皇帝,必须劝他当。



之所以劝进三次,是因为继任者必须不愿当皇帝,必须劝三次,才当。



虽然这种礼仪相当无聊,但上千年流传下来,也就图个乐吧。



和无数先辈一样,朱由检苦苦推辞了三次,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做皇帝。



接受了群臣的朝拜后,张皇后走到他的面前,在他的耳边,对他说出了诚挚的话语:



“不要吃宫里的东西(勿食宫中食)!”



这就是新皇帝上任后,听到的第一句祝词。



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张皇后有点儿杞人忧天,因为皇帝大人早有准备:他是有备而来的,照某些史料的说法,他登基的时候,随身带着干粮(大饼),就藏在袖子里。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



在登基前,他收到了一份文书,上面有四个拟好的年号,供他选择。



明代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就好比开店,得取个好名字,才好往下干,所以选择时,必须谦虚谨慎。



第一个年号是兴福,朱由检说不好。第二个是咸嘉,朱由检也说不好。第三个是乾圣,朱由检还说不好。



最后一个是崇祯。



朱由检说,就这个吧。



自1368年第一任老板朱元璋开店以来,明朝这家公司已经开了二百五十九年,换过十几个店名,而崇祯,将是它最后的名字。



和以往许多皇帝一样,入宫后的第一个夜晚,崇祯没有睡着,他点着蜡烛,坐了整整一夜,不是因为兴奋,而是恐惧,极度地恐惧。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座宫里,所有的人都是魏忠贤的爪牙,他随时都可能被人干掉。



每个经过他身边的人,都可能是谋杀者,他不认识任何人,也不了解任何人,在空旷而阴森的宫殿里,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于是那天夜里,他坐在烛火旁,想出了一个办法,度过这惊险的一夜。



他拦住了一个经过的太监,说:



“你等一等。”



太监停住了,崇祯顺手取走了对方腰间的剑,说道:



“好剑,让我看看。”



但他并没有看,而是直接放在了桌上,并当即宣布,奖赏这名太监。



太监很高兴,也很纳闷儿,然后,他听到了一个让他更纳闷儿的命令:



“召集所有的侍卫和太监,到这里来!”



当所有人来到宫中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丰盛的酒菜,并被告知,为犒劳他们的辛苦,今天晚上就待在这里,皇帝请吃饭。



人多的地方总是安全的。



第一天度过了,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崇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魏忠贤绝不会放过他。



但事实上,魏忠贤并不想杀掉崇祯,只想控制这个人。



而要控制他,就必须掌握他的弱点。所谓不怕你清正廉洁,就怕你没有爱好,魏忠贤相信,崇祯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



几天后,他给皇帝送上了一份厚礼。



这份礼物是四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四个漂亮的女人。



男人的弱点,往往是女人,这就是魏忠贤的心得。



这个理论是比较准确的,但对皇帝,就要打折扣了,毕竟皇帝大人君临天下,要什么女人都行,送给他还未必肯要。



对此,魏忠贤相当熟谙,所以他在送进女人的同时,还附送了副产品——迷魂香。



所谓迷魂香,是香料的一种,据说男人接触迷魂香后,会性欲大增,看老母牛都是双眼皮,就此而言,魏公公是很体贴消费者的,管送还管销。



但他万万想不到,这套近乎完美的营销策略,却毫无市场效果,据内线报告,崇祯压根儿就没动过那几个女人。



因为四名女子入宫的那一天,崇祯对她们进行了仔细的搜查,找到了那颗隐藏在腰带里的药丸。



在许多的史书中,崇祯皇帝应该是这么个形象:很勤奋,很努力,就是人比较傻,死干死干往死里干,干死也白干。



这是一种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用心险恶的说法。



真正的崇祯,是这样的人:敏感、镇定、冷静、聪明绝顶。



其实魏忠贤对崇祯的印象很好,天启执政时,崇祯对他就很客气,见面就喊“厂公”(东厂),称兄道弟,相当激动。魏忠贤觉得,这个人相当够意思。



经过长期观察,魏忠贤发现,崇祯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衣冠不整,不见人,不拉帮结派,完全搞不清状况。



这样的一个人,似乎没什么可担心的。



然而,魏忠贤并不这样看。



几十年混社会的经验告诉他,越是低调的敌人,就越危险。



为证实自己的猜想,他决定使用一个方法。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一,魏忠贤突然上疏,提出自己年老体弱,希望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务,回家养老。



皇帝已死,靠山没了,主动辞职,这样的机会,真正的敌人是不会放过的。



就在当天,他得到了回复。



崇祯亲自召见了他,并告诉了他一个秘密。



崇祯对魏忠贤说,天启皇帝在临死前,曾对自己交代遗言:



要想江山稳固,长治久安,必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



崇祯说,这句话,他从来不曾忘记,所以,魏公公的辞呈,他绝不接受。



魏忠贤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崇祯竟然如此坦诚、如此和善、如此靠谱。



就在那天,魏忠贤打消了图谋不轨的念头,既然这是一个听招呼的人,就没有必要撕破脸。



崇祯没有撒谎,天启确实对他说过那句话,他也确实没有忘记,只是每当他想起这句话时,都禁不住冷笑。



天启认为,崇祯是他的弟弟,一个听话的弟弟;而崇祯认为,天启是他的哥哥,一个白痴的哥哥。



虽然比天启小六岁,但从个性到智商,崇祯都要高出一截,魏忠贤是什么东西,他是很清楚的。



而他对魏公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