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日。



内阁大学士刘一璟、韩爌照常到内阁上班。在内阁里,他们遇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可灼,时任鸿胪寺丞,他来这里的目的,是要进献“仙丹”。



此时首辅方从哲也在场,他对这玩意儿兴趣不大,毕竟皇帝刚吃错药,再乱来,这个黑锅就背不起了。



刘一璟、韩爌更是深恶痛绝,但也没怎么较真儿,直接把这人打发走了。



很明显,这是一件小事,而小事是不应该过多关注的。



但某些时候,这个理论是不可靠的。



两天后,八月二十五日。



明光宗下旨,召见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等朝廷重臣。此外,他特意叫上了杨涟。



对此,所有的人都很纳闷。



更让人纳闷的是,此后直至临终,他召开的每一次会议,都叫上杨涟。



毫无理由,也毫无必要,或许是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叫杨涟的人,非常之重要。



他的直觉非常地准。



此时的光宗,已经是奄奄一息,所以,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定,今天的会议,将要讨论的,是关乎国家社稷的重要问题。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内阁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老婆。



光宗同志的意思是,自己的后妃李选侍,现在只有一个女儿,她伺候自己那么多年,太不容易,考虑给她升官,封皇贵妃。



此外,他还把皇长子朱由校领了出来,告诉诸位大人,这孩子的母亲也没了,以后,就让李选侍照料他。



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明明您都没几天蹦头了,趁着脑袋还管用,赶紧干点儿实事,拟份遗嘱,哪怕找口好棺材,总算有个准备。竟然还想着老婆的名分,实在令人叹服。



在现场的人们看来,这是一个尊重妇女、至死不渝的模范丈夫。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八月二十六日。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明光宗再次下旨,召开内阁会议,与会人员包括内阁大臣及各部部长,当然还有杨涟。



会议与昨天一样,开得十分莫名其妙。这位皇帝陛下把人叫进来,竟然先拉一通家常,又把朱由校拉进来,说我儿子年纪还小,你们要多照顾,等等。



这么东拉西扯,足足扯了半个时辰(一个小时),皇上也扯累了。正当大家认为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扯淡又开始了。



如昨天一样,光宗再次提出,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大家这才明白,扯来扯去不就是这件事吗?



礼部尚书孙如游当即表示,如果您同意,那就办了吧(亦无不可)。



然而就在此时,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突然闯了进来,公然打断了会议,并在皇帝、内阁、六部尚书的面前,拉走了皇长子朱由校。



这个人,就是李选侍。



所有人都蒙了,没有人去阻拦,也没有人去制止。原因很简单,这位李选侍毕竟是皇帝的老婆,皇帝大人都不管,谁去管。



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快,他们就听见了严厉的斥责声,李选侍的斥责声。她斥责的,是皇帝的长子。



于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场面出现了。



大明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被一个女人公然拉走,当众责骂,而皇帝、首辅、各部尚书,全部毫无反应,放任这一切的发生。



所有的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听着那个女人的责骂,直到骂声结束为止。



然后,尚未成年的朱由校走了进来。他带着极不情愿的表情,走到了父亲的身边,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要封皇后!”



谜团就此解开,莫名其妙的会议,东拉西扯的交谈,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胁迫。



开会是被胁迫的,闲扯是被胁迫的。一个奄奄一息的丈夫,一个年纪幼小的孩子,要不胁迫一把,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



李选侍很有自信,因为她很清楚,这个软弱的丈夫不敢拒绝她的要求。



现在,她距离自己的皇后宝座,只差一步。



但是这一步,她到死都没迈过去。



因为就在皇长子刚说出那四个字的时候,另一个声音随即响起:



“皇上要封皇贵妃,臣必定会尽快办理!”



说这句话的人,是礼部尚书孙如游。



李选侍太过天真了,和朝廷里这帮老油条比起来,她也就算个学龄前儿童。



孙尚书可谓聪明绝顶,一看情形不对,知道皇上顶不住了,果断出手,只用了一句话,就把皇后变成皇贵妃。



光宗同志也很机灵,马上连声回应:好,就这么办。



李小姐的皇后梦想就此断送,但她是不会放弃的,因为她很清楚,在自己的手中,还有一张王牌——皇长子。



只要那个奄奄一息的人彻底死去,一切都将尽在掌握之中。



但她并不知道,此时,一双眼睛已经死死地盯住了她。



杨涟已经确定,眼前这个飞扬跋扈的女人,不久之后,将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敌人。而在此之前,必须做好准备。



八月二十九日。



此前的三天里,光宗的身体丝毫不见好转,于是在这一天,他再次召见了首辅方从哲等朝廷重臣。



光宗同志这次很清醒,一上来就直奔主题:



“寿木如何?寝地如何?”



寿木就是棺材,寝地就是坟,这就算是交代后事了。



可是方从哲老先生不知是不是老了,有点儿犯糊涂,张口就是一大串,什么你爹的坟好、棺材好,请你放心之类的话。



光宗同志估计也是哭笑不得,只好拿手指着自己,说了一句:



“是我的(朕之寿宫)。”



方首辅狼狈不堪,然后他听到了皇帝陛下的第二个问题:



“听说有个鸿胪寺的医官进献金丹,他在何处?”



对于这个问题,方从哲并未多想,便说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个人叫李可灼,他说自己有仙丹,我们没敢轻信。”



他实在应该多想想的。



因为金丹不等于仙丹,轻信不等于不信。



正是这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导致了一个错误的判断:



“好吧,召他进来。”



于是,李可灼进入了大殿,他见到了皇帝,他为皇帝号脉,他为皇帝诊断。最后,他拿出了仙丹。



仙丹的名字,叫作红丸。



红丸



此时,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九日上午,明光宗服下了红丸。



他的感觉很好。



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吃了红丸后,浑身舒畅,且促进消化,增加食欲(思进饮膳)。



消息传来,宫外焦急等待的大臣们十分高兴,欢呼雀跃。



皇帝也很高兴。于是,几个时辰后,为巩固疗效,他再次服下了红丸。



下午,劳苦功高的李可灼离开了皇宫,在宫外,他遇见了等待在那里的内阁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对他说:



“你的药很有效,赏银五十两。”



李可灼高兴地走了,但他并没有领到这笔赏银。



方从哲以及当天参与会议的人都留下了,他们住在了内阁,因为他们相信,明天,身体好转的皇帝将再次召见他们。



六个时辰之后。



凌晨,住在内阁的大臣们突然接到了太监传达的谕令:



即刻入宫觐见。



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当他们尚未赶到的时候,就已得到了第二个消息——皇上驾崩了。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明光宗在宫中逝世,享年三十九岁,享位一月。



皇帝死了,这十分正常;皇帝吃药,这也很正常;但吃药之后就死了,这就不正常了。



明宫三大案之“红丸案”,就此拉开序幕。



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红丸,到底是什么药,也没有人知道,在死亡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



此时向乾清宫赶去的人,包括内阁大臣、各部长官,共计十三人。在他们的心中,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打算,因为皇帝死了,官位、利益、权力,一切的一切都将改变。



只有一个人例外。



杨涟十分悲痛,因为那个赏识他的人,已经死了,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此时此刻,他只有一个念头。



查出案件的真相,找出幕后的黑手,揭露恶毒的阴谋,让正义得以实现,让死去的人得以瞑目。



这就是杨涟的决心。



但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