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万历同志执政四十余年的大致成就。具体说来,就是斗争、斗争、再斗争。



先斗倒张居正,再斗争国本、妖书、梃击,言官、大臣、首辅轮番上阵,一天到晚忙活这些事,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是不怎么管了。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及大江南北相继告灾,文书送上去,理都不理。而更滑稽的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老百姓,而是官员。



在万历年间,如果你考上进士,也别高兴,因为考上了,未必有官做。



一般说来,朝代晚期,总会出现大量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摊派剥削。但我可以很负责地讲,万历年间这个问题很不严重,因为压根儿就没官。



老子说过,最好的国家,是老百姓不知道统治者是谁。从某个角度讲,万历同志做到了。



按照以往制度,六部给事中的名额,应该是五十余人,而都察院的名额,应该是一百余人。可到了万历三十五年(1607),六部给事中只有四个人,而且其中五个部没有都给事中,连个管事的都没有。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竟然只剩下五个人,干几十个人的活儿,累得要死。



更要命的是,都察院是监察机构,经常要到全国各地视察。五个人要巡全国十三个省,一年巡到头,连家都回不去。其中最惨的一位兄弟,足足在外巡了六年,才找到个替死鬼,回了京城。



基层御史只有五个,高层御史却是一个都没有,左都御史、右都御史经常空缺。都察院考勤都没人管,来不来,干不干,全都靠自觉。



最惨的,还是中央六部,当时的六部,部长、副部长加起来,一共只有四个。礼部没有部长,户部只有一个副部长,工部连副部长都没有,只有几个郎中死顶。



其实候补进士很多,想当官的人也多,可是万历同志就是不批,你能咋办?



最搞笑的是,即使万历批了,发了委任状,你也当不了官。



比如万历三十七年(1609),朝廷实在顶不住了,软磨硬泡,才让万历先生批了几百名官员的上任凭证。可是几个月过去了,竟然无人上任,再一查才知道,凭证压根儿就没发。



因为根据规定,发放凭证的是吏部都给事中,可这个职位压根儿就没人,鬼来发证?



官员倒霉不说,还连累了犯人。到万历三十八年(1610),刑部大牢里已经关了上千名犯人,一直没人管。有些小偷小摸的,审下来也就是个治安处罚,却被关了好几年。原因很简单,刑部长官退了,又没人接,这事自然无人理。



不过,犯人还是应该感到幸运,毕竟管牢房伙食的人还在。



当官很难,辞官也难。你今天上完班,说明天我不干了,谁都不拦你,但要等你的辞职报告批下来,估计也得等个几年。如果你等不及了,就这么走也行,没人追究你。



总而言之,万历的这个政府,基本属于无政府。如此看来,他应该属于无政府主义者,思想如此超前,着实不易。



一般说来,史料写到这段,总是奋笔疾书,痛斥万历昏庸腐朽,政府失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我看来,持这种看法的,不是装蒜,就是无知。



因为事实绝非如此。万历年间,恰恰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而老百姓的生活,那真是滋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明初的时候,出去逛要村里开介绍信,未经许可乱转,抓住就是充军。万历年间,别说介绍信,连户口(黄册)都不要了,你要有本事,跑到美国都没人管你。



至于日常活动,那就更不用说了。许多地方衙门里压根儿就没官,也没人收苛捐杂税、贪污受贿。许多农民涌入城市打工,成为明代的农民工。



这帮人也很自由,今天给你干几天,明天给他干几天。雇主大都是江浙一带的老板,虽说也有些不厚道的老板拖欠民工工资,但大体而言,还算是守规矩。



久而久之,城市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市民。明代著名的市民文化由此而起,而最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文化读物,就是《金瓶梅》、“三言”等。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些书籍大都含有封建糟粕,应该限制传播,至少也要写个此处划掉多少字之类的说明。但当时连朝廷都没人管,哪有人理这个,什么足本、善本满天飘,肆无忌惮。



穿衣服也没谱。朱元璋那时候,衣服的材料、颜色,都要按身份定,身份不到就不能穿,穿了就要打屁股。现在是没人管了,想穿什么穿什么,还逐渐出现了性别混装,也就是男人穿女装,涂脂抹粉,搞女性化(不是太监),公然招摇过市,还大受欢迎。



穿女装还好,而更耸人听闻的是,经常有些人(不是个把人),什么都没穿,光着身子在市面上走来走去,即所谓“裸奔”。刚奔的时候有人见着还喊,奔久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至于思想,那更是没法说了。由于王守仁的心学大量传播,特别是最为激进的泰州学派,狂得没边,什么孔子孟子、三纲五常,那都是“放屁”“假道学”。总而言之,打倒一切权威,藐视一切准则。



封建礼教也彻底废了,性解放潮流席卷全国。按照“三言”的说法,女人离异再嫁,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青楼妓院如雨后春笋,艳情小说极其流行,涌现了许多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群。今天流传下来的所谓明代艳情文学,大都是那时的产物。



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也无话可说了。



自然经济,这是纯粹的自然经济。



万历年间的真相大抵如此,一个政治纷乱、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生机勃勃的世界。



然而这个世界,终究被毁灭了。



毁灭的起因,是一个人。这人的名字,叫李成梁。



不世之功臣



李成梁,是一个猛人,还不是一般的猛。



他出生于嘉靖五年(1526),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算是高级军官,可到他这辈,混得相当差劲儿,家里能卖的都卖了,非常穷,穷得连进京继承官职的路费都没有。



他本人也混得很差,直到四十岁,还是个穷秀才。后来找人借钱,好歹凑了个数(继承官职,是要行贿的),这才捞到官位,还真不是一般的惨。



但此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的辽东很乱,虽然俺答部落改行做了生意,不抢了,但其他部落看俺答发了财,自己又没份儿,更不消停,一窝蜂儿地来抢。什么插汉部、泰宁部、朵颜部、王杲部,乱得一塌糊涂,以致十年之内,明朝竟然有三位大将战死。



然后李成梁来了。然后一切都解决了。



打仗,实际上和打麻将差不多,排兵布阵,这叫洗牌、掷色子,就是开打。战况多变,就是不知道下一张摸什么牌。而要想赢牌,一靠技术,二靠运气。



靠死运气,怎么打怎么赢,所谓福将。



靠死里打,怎么打怎么赢,所谓悍将。



李成梁,应该是福将加悍将。



隆庆四年(1570),李成梁到辽东接任总兵,却没人办交接手续,因为前任总兵王首道,是被蒙古人干掉的。



当时辽东的形势很乱,闹事的部落很多,要全列出来,估计得上百字,大致说来,闹得最凶的有如下几个:



蒙古方面:插汉部,首领土蛮。泰宁部,首领速巴亥。朵颜部,首领董狐狸。



女真方面:建州女真,王杲部。海西女真,叶赫部、哈达部,首领清佳努、孟格部禄。



这些名字很难记,也全都不用记,因为他们很快就会被李成梁干掉。



以上这些人中,最不消停的,是土蛮。他的部落最大,人最多,有十几万人,比较团结。具体表现为抢劫时大家一起来,每次抢的时候,都是漫天烟尘,铺天盖地。明军一看到这些人就跑,压根儿无法抵挡。



所以李成梁来后,第一个要打的,就是这只出头鸟。



自从李大人出马后,土蛮就从没舒坦过。从万历元年(1573)起,李成梁大战五次,小战二十余次,基本上是年年打、月月打。



总打仗不奇怪,奇怪的是,李成梁每次都打赢。



其实他的兵力很少,也就一两万人,之所以每战必胜,大致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问题,他属下的辽东铁骑,每人配发三眼火铳,对方用刀,他用火枪,明明白白就欺负你。



其次是战术问题,李成梁不但骁勇善战,还喜欢玩阴招,对手来袭时,准备大堆财物,摆在外面,等蒙古人下马抢东西,他就发动攻击。此外,他还不守合同,经常偷袭对手。靠这两大优势,十年之内,他累计斩杀敌军骑兵近五万人,把土蛮折腾得奄奄一息。



看到这段史料,再回忆起他儿子李如松同志的信用问题,不禁感叹: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



土蛮歇了,泰宁也很惨,被打得到处跑不说,万历十年(1582),连首领速巴亥都中了埋伏,被砍了脑袋。



蒙古休息了,女真精神了。



女真,世代居住于明朝辽东一带,到万历年间,主要分为四个部落: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黑龙江女真、东海女真。



黑龙江和东海的这两拨人,一直比较穷,吃饭都成问题,连抢劫的工具都没有,基本上可以忽略。



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建州女真。



当时的建州女真,头领叫作王杲。这人用今天的话说,是个给脸不要脸的人。



他原本在这里当地主,后来势力大了,明朝封他当建州卫指挥使,官位不低。这人不满意,自封当了都督。



王杲的地盘靠近抚顺,明朝允许他和抚顺做生意,收入很高。这人不满意,诱杀了抚顺的守将,非要去抢一把。



因为他经常不满意,所以李成梁对他也不满意,万历元年(1573),找个机会打了一仗。



开始明军人少,王杲占了便宜,于是他又不满意了,拼命地追。追到后来,进了李成梁的口袋,又拼命跑,从建州跑到海西。李将军也是个执着的人,从建州追到海西。王杲束手无策,只能投降。



投降后,属下大部分被杀,他本人被送到京城,剐了。



但在乱军之中,有一个人跑了,这个人叫阿台,是王杲的儿子。十年后,祸患即由此而起。



建州女真完了,下一个要解决的,是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中,第一个被解决的,是叶赫部。



应该承认一点:李成梁除掉叶赫部的方法是相当无耻的。



万历十一年(1583),叶赫部首领贝勒清佳努率两千余人来到开原,准备进行马市贸易。在这里,他们将用牲畜换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物资。



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过去无数次,他们都是这样做的。



然而,这次不同。



当他们准备进入开原城时,守城明军拦住了他们,说:



“你们人太多了,不能全部入城。”



清佳努想了一下,回答:



“好的,我只带三百人进城。”



但当他入城后,才惊奇地发现,这里没有商人、没有小贩、没有拥挤的人流,只是一片空地。



然后,他听到了炮声。



炮声响起的同时,城内的李成梁下达了攻击令,数千名明军蜂拥而上,短短几分钟之内,清佳努和三百随从全部被杀。城外的明军也很有效率,叶赫部只跑掉了四百四十人。



然后是哈达部。



相对而言,哈达部人数少,也不怎么惹事,李成梁本来也没打算收拾他们。但不幸的是,哈达部有个孟格部禄,孟格部禄又有个想法:和叶赫部联合。



这就有点儿问题了,因为李成梁先生的目标,并不是蒙古,甚至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