诀别



送走了唐伯虎的朱宸濠却没有丝毫的忧伤愁绪,他正鼓足精神,准备着自己的造反事业。



王守仁与孙燧的暧昧关系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对这两个人,他一直十分头疼,孙燧就不说了,王守仁他也是久闻大名,将来一旦动手,此二人将是最强大的敌手。



但目前是造反的最关键阶段,毕竟是两个巡抚,如果私下派人黑了他们,恐怕要出乱子,可要是放任不管,又似乎不太妥当。



此时,刘养正却提出了一个疑虑,打断了朱宸濠的思索。



“如果他们把这里的情况上奏朝廷怎么办?”



朱宸濠看着担忧的刘养正,突然笑了:



“这个问题你不用担心。”



说话之间,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你去找人通知孙燧和王守仁,我要和他们见一面。”



孙燧和王守仁也正在商量着对策,在对目前的态势进行仔细分析后,王守仁得出了一个我方前景的科学预测——死路一条。



孙燧十分同意这个观点。



皇帝是不能指望了,朱厚照兄也没工夫搭理这些事情,能给皇帝递话的那几个宠臣,如果没有钱是打不通关系的。而根据最新消息,拥有兵权的江西镇守太监也已经被朱宸濠收买。



现在是彻底的“三没有”状态,没有兵,没有将,也没有人管。四周都是朱宸濠的人,天罗地网,无所遁形。



这种情形在兵法里有一个特定的称呼——“绝地”。



“那就向朝廷内阁直接上书吧。”王守仁提出了似乎唯一可行的建议。



然而,孙燧摇了摇头,反问了一句:



“有用吗?”



自从朱宸濠招兵买马以来,从言官、御史到各级地方官员,告他的人数不胜数,可没一个人能够告倒他。



为什么?



除了有宠臣钱宁保他之外,内阁中的那个人和他也有着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对于那个人,王守仁并不陌生,他明白孙燧的意思。



唯一的一条路似乎也不通了,王守仁又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



忽然他眼睛一亮,有了一个想法:



“还是写封书信送到朝廷去吧。”



孙燧有点儿不耐烦了:



“不是告诉过你没用吗?”



“你误会了,不是给内阁,而是送给另一个人的。”王守仁的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我只是要一样东西而已。”



朱宸濠的使者到了,他通知两人,朱宸濠邀请他们吃饭,务必赏光。



王守仁和孙燧对视一眼,立刻答应了。



这次宴会的日期大致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四五月间,距离最后日期的到来已经很近了,双方将在这场宴会上展开撕破脸前的最后一场交锋。



出人意料的是,宴会是在和睦的气氛中开始的,朱宸濠似乎也不想谈其他问题,只是关心地问王守仁是否习惯这里的生活,是否缺少生活用品等,王守仁作了得体的答复,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他知道,这场宴会绝不会如此简单。



果然,不久之后,朱宸濠还是发难了。



他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说道:



“皇上总是出巡,国事也不怎么理,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啊。”



王守仁愣住了,这是一句很犯忌讳的话,朱宸濠竟然公开说出来,莫非是想摊牌?



可还没等到他反应过来,旁边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厉声说道:



“世上难道没有汤武吗?”



这句话实在太要命了,王守仁立刻转身,寻找发言人,然后他发现了满面怒气的退休侍郎李士实。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不能不还击了。



王守仁纹丝不动地坐着,平静地接了一句:



“汤武再世也需要伊吕。”



幕后人物终于出场了,朱宸濠接着回答:



“汤武再世,必定有伊吕!”



王守仁还是那副平静的表情:



“有伊吕,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



听到这句话,朱宸濠涨红了脖子,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是一段不太容易理解的对话,我来解释一下,他们谈论的汤武等人都是商代的著名人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段话用我的语言来翻译,大概是这个样子。



“世上没有敢造反的人吗?!”



“有造反的人也需要一个得力的帮手。”——此处意思是你李士实没有什么能力。



“有人敢造反,就一定会有得力的帮手!”



“即使你有得力的帮手,但国家一定会有忠臣!”



大意翻译完毕,换到今天,这样说话的人应该被拉出去修理一顿。



宴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都不发一言,以沉默互相对抗。



此时,孙燧突然站了起来,对朱宸濠的热情款待道谢。



大家都如释重负,王守仁趁机提出道别,这场剑拔弩张的宴会就此结束。



朱宸濠本想借着这次宴会摸摸王守仁的底,他基本达到了目的。



而王守仁和孙燧却在宴会上感受到了浓厚的杀意,他们已经感到,反叛的刀锋正向他们不断地迫近。



之后环境变得更为恶劣,来历不明的人开始在街头成群结队地出现,拿着刀剑招摇过市,地方官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也不去管。王守仁和孙燧则成了重点保护对象,他们的住所周围整天都有朱宸濠的人严密监视。



就在这日渐恐怖的环境中,王守仁终于等到了他要的东西。



不久之前的那封神秘的信,朝廷内的接收人并不是内阁,而是兵部尚书王琼。



在信中,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级只要了一样东西——旗牌。



旗牌是明代的一种制度规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作用——调兵。



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时曾经拿过旗牌,之后又还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还,但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实他老兄不想还,可是又不得不还。



因为明代的朝廷绝不允许地方拥有军事力量,所有的军队都要统一听从国家中央指挥。



但眼下这个环境,宁王造反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事发,没有准备,大家只能一起完蛋。



所以王琼破例给了王守仁使用旗牌的权力,宁王实在太可怕了,宠臣中有人,内阁中也有人,朝中大臣很多都收过他的钱。而王守仁和孙燧什么都没有。



这是我唯一能提供的帮助,剩下的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得到许可、拿了旗牌的王守仁十分高兴,他兴奋地跑去找孙燧。



可当他来到巡抚衙门,告诉孙燧这个消息时,他的这位同乡不但没有丝毫喜悦,反而端正地整理了身上的官服,说出了一句王守仁做梦也想不到的话:



“你还是离开这里吧。”



王守仁呆住了,他正想说点儿什么,孙燧却摆了摆手,说出了他必须离去的缘由。



“那样东西(旗牌)现在还没用。”



王守仁恍然大悟。



他们不过是两个小小的巡抚,对方却是藩王,总不能自己先动手吧,所以现在这玩意儿还不能用。



现在不能用,那什么时候能用呢?



很简单,宁王谋反的时候就能用了。



谋反不是搭台唱戏,到了那个时候,不肯屈服的孙燧必定是第一个被害者。



王守仁彻底明白了,孙燧的意思是,他将在这里留守,直到宁王杀掉他为止。



而在他死去的那一天,才是可以使用旗牌的时候,逃出生天的王守仁将拿起这件工具,起兵反抗,平定叛乱。



孙燧抱着必死的信念,把生的希望留给了王守仁,因为他相信王守仁一定能够完成平叛的重任。



他所要做的只是从容赴死。



“那你和我一起走吧。”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我是国家委派的江西巡抚,这里就是我的职责所在,死也要死在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著 ; 狐周周绘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