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记忆还可以,他一说便想了起来,微笑着说道:“我都快不记得了。”



“呵呵——”



张劲松抽了一口烟,轻笑了一声。



这笑声有些意味深长,似也是了然于胸。



李学武说不记得了,却还能叫得出会议的主题,但也掩饰了对他没印象的尴尬。



“常山同志说你还负责了委办工作。”



张劲松靠在了椅子上,貌似随意地讲道:“我倒是很意外你的成长速度。”



“这我该怎么回答呢?”



李学武眼睛微微一眯,配合着微笑的表情好似一只猛虎在盯着猎物一般。



“说感谢组织的培养,太虚伪了,说我自己的努力又太骄傲了,有点为难呢。”



“呵呵呵——”



张劲松笑了起来,点点头说道:“我并不是一个保守到看不得年轻面孔出现在关键岗位上的人,至少有能力的人就理所应当得到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



“那我只能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了。”



李学武眉毛一挑,笑着说道:“恕我冒昧,从资料上看,您才是青年俊杰的典范啊。”



“呵呵——”张劲松没意外李学武的攻击性,轻笑一声,端起茶杯别过头去,似是带着一点傲娇道:“我都三十了,不算。”



“您这么说真叫我汗颜了,”李学武同样微微摇头道:“我还拿您当榜样呢——”



“呵呵——哈哈哈——”



张劲松彻底被他逗破防了,大笑着点了点他,道:“我就说见面必有所得!”



他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道:“我来之前,有人特别叮嘱我,要跟你谈一谈。”



“是嘛,我都没想到,”李学武表情变得微妙了起来,道:“我还有这等名声?”



“一点都不含糊——”



张劲松吹了一口烟雾,看着他说道:“缔造红星厂现有规模的功臣。”



“这一看就是假话。”



李学武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他的话,认真地说道:“红星厂能有今天,是全体职工在厂管委会英明领导下通过奋斗得来的。”



“我并不自谦,这里有我一份功劳,但绝对上升不到功臣的地步,您耳听为虚了。”



“兼听则明嘛——”



张劲松并未在意他的纠正和态度,缓缓点头问道:“你对后勤和服务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我这是真心想问的。”



还没等李学武回答,他认真地强调道:“初来乍到,我想听听你真实的想法。”



“真没什么想法,”李学武笑了,就这么回答道:“因为我并不接触这些工作。”



“不过既然您问我了。”



同样的,就在张劲松说话前,他又补充道:“那我就说说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仅仅是平日里的想法!”



在强调过后,李学武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大部室环境下,后勤和服务工作才是企业运营的重点和核心,这您能理解。”



“红星厂在集团架构下组建了劳动服务分公司,以及内部供销服务分公司。”



“这个详细地介绍一下。”



张劲松插话道:“我还没有详细地了解过,听说也是你建议和组织成立的。”



“是我的建议,但是服务处成立的。”



李学武再次纠正了他的认知,解释道:“大部室变革后,处室的管理职能上调,业务职能下落到分公司,这是制度的根本。”



“后勤处,服务处,采购供应处,对应全集团各分厂和各分公司的后勤部门。”



他认真地讲道:“在行使监督和管理职权时,也要利用劳服公司和供销公司做好内部后勤保障的平衡与协调。”



“比如呢?具体的建议。”



张劲松点了点烟灰,问道:“建设性的意见,我想你应该有所思考,关于这个。”



“内部供销市场是要建的。”



李学武也是敞开了说,直言道:“拥有贸易管理中心和供销供应链这种得天独厚的基础,深挖内部供销潜力绝对是重点。”



“提升服务品质,细化保障方案,这种建议我就不说了,对您没什么参考价值。”



“太谦虚了不是?”



张劲松满意地笑了,在烟灰缸里按灭了烟灰,道:“我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保卫组的组长,还要兼职管委办的副主任了。”



“我可就把您的这句话当做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夸奖了——”



李学武也适时地用一句玩笑结束了自己的回答。



张劲松倒是很认同他,点点头说道:“昨天李主任在跟我谈话的时候讲到了。”



他看着李学武的眼睛说道:“我对红星厂的后勤和服务工作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往后工作中咱们多沟通,多交流吧。”



“您客气了,我的荣幸。”



李学武知道今天的谈话结束了,站起身同他握了握手,这才在他的相送下离开。



走廊里看见这一幕的办事员纷纷挑了挑眉毛,回去后又是一番似是而非的猜测。



新领导也需要拜码头?



——



周二的下午,钢城传来了好消息。



“试车效果良好,正在进行综合作业评估。”



电话里,董文学笑着讲道:“生产线的设备全部实现了自主生产,一比一仿造。”



这话后世看来有点可笑,自主生产还能仿造?



可在这个时候,能仿造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红星厂可没觉得仿造有什么丢人的。



“机加工厂拿出生产标准了?”



李学武掐着电话问道:“他们的目标可不是仿造一条生产线啊。”



“还有上升的空间,也需要一些时间,”董文学倒是很豁达,笑呵呵地讲道:“生产工作本就是一种磨合的过程嘛。”



“听子洪同志讲,不会耽误技术设备输出项目的,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搭建。”



他很是自信地讲道:“客车厂的投入运营,也标志着咱们厂能够提供流水线标准化生产设备的解决方案嘛。”



“您有信心我就有信心。”



李学武并没有再强调这些,董文学手里有工业发展大纲,不需要他特别的提醒。



“产能如何?特种车辆的辅助生产达标了吗?”



“我看是没有问题的。”



董文学在电话里讲道:“目前宏运客车日产110台左右。”



“如果技术熟练后,应该还能有所提升。”



“特种车辆的辅助生产也没有问题,还是在于标准化的问题。”



他通报道:“宏海的产量不高,一个月能有十台左右吧,还是体型过大的缘故。”



“鸿途就更低了,受工艺所限,一个月能有三台啊,差不多就是这样。”



宏运是面包车,7人座;宏海是大型客车,45人座;鸿途是订制车,12人座。



宏运的销售必然是最广泛的,在目前国内的汽车销售市场上还缺少一定的对手。



几十人以上的客车有,二十人左右的小巴车也有,但高于212吉普车的人数少有。



7人座的宏运算是填补了市场上的这一空白,尤其是流水线生产作业的情况下。



212吉普车对于有些单位来说还是太高级了,乘用人数少,单价高,油耗高。



如果有一款乘用人数更多的,适合外勤作业的车辆,那绝对是采购的首选了。



宏海不用说了,全套学习和参照国外进口的技术,投入到市场上是有很多竞争对手的。



在没有大面积使用流水线作业的情况下,产能有限,只能作为技术积累来发展。



不过月产10台,年产120台的产能也很能打了,并不是所有城市和企业都有购买大型客车的需要,这算是一种公共资源了。



“宏海改60人座,厂里先订三十台。”



李学武直接从董文学这里下了订单,笑着说道:“明天我去津门再推销推销。”



“行啊,有你就不愁销量了。”



董文学也开起了玩笑,道:“最好在津门大开利市,把全年的订单都签出去。”



“哎!不是没有可能啊!”



李学武笑着讲道:“红星联合学校采购的校车就够你们忙活一阵的了。”



“再加上我刚刚说的三十台,新订单怎么也得七八月份了吧?”



他想了想,说道:“我给二汽打个电话,请他们也过去参观参观。”



“别投了钱,干了事,却看不着成果嘛。”



——



都说小白脸没有好心眼。



其实长得呐也没有好心眼,李学武同董文学提到了京城二汽,心里是瘪着坏呢。



当初要做客车项目的时候,李学武就勾搭对方投了三百多万,还是在钢城建的厂。



这也是联合工业的一个重点项目,是新组建的红星汽车的一个重要分厂。



吉普车和轿车共用一条生产线,客车单列了一条生产线,也是为了以后做准备。



宏运客车在市场上的表现尚且未知,但李学武给这条生产线留出了搭配空间。



目的是生产特种车辆。



宏运平台的警用面包车、鸿途平台的警用指挥车、羚羊平台的警用巡逻车等等。



这些警用车辆对等的便是兵用车辆。



尤其是未来坦途的两个版本上线,都需要在不影响民用车辆生产的情况下完成生产工作。



两条生产线,未来还会有第三条。



如此产能之下,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市场调查,羚羊对212的民用市场已经造成了绝对的威胁和冲击。



今年的第一季度基本过半,影响力正在增加,细分市场后的表现很好。



这个时候红星厂借力打力,推出小型客车和大型客车,就有点意有所指了。



外部当然不了解,但红星厂做汽车,自然是很在意情报收集工作的。



大型客车项目,京城一汽也在做。



但据李学武了解到的情况是,京城一汽还没有拿出具体的生产方案。



如果这个时候红星厂开始了宏运和宏海的销售工作,那场面可真好玩了。



这么好玩的事,李学武怎么可能忘了京城二汽呢。



大型客车的市场是很狭窄的,有的时候采购并不完全看性能和价格。



所以红星厂才没有一上来就爆产能,这片江湖靠的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了。



李学武当然是很了解这一套的,所以把二汽拉下水,京城的业务自然要交给他们。



贴脸开大的事他不愿意干,背后捅刀子岂不是更容易?



京城二汽的副厂长古力同一接到李学武的电话就知道没好事。



当听到受红星厂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组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饮食男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武文弄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武文弄沫并收藏饮食男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