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7章 陈铭树的朋友
回到京华招待所,周桥对着公用电话亭的铁皮门发了会儿呆。
硬币在掌心焐得发烫,他忽然想起陈铭树递来的纸条,报房胡同12号的座机号码仿佛在纸上跳动。
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的忙音让他心跳加速,直到那声带着书卷气的“喂”传来,他才长舒一口气。
“买四合院?巧了!”陈铭树的笑声透过电流传来,“我爱人的同事老周,正为孩子出国凑学费呢。他家那院儿在五道营胡同,推开后窗就能看见雍和宫的飞檐。”
周桥听见电话那头有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明早十点,胡同口的老槐树底下见,我带你们去看屋。”
挂掉电话,周桥发现陆敏舒正趴在前台的账本上画四合院的速写,铅笔尖在“垂花门”“葡萄架”旁画满了小月亮。
“陈大哥说那院儿有棵百年枣树,”他凑过去,指尖划过她笔下的天井,“秋天打枣时,咱们可以叫上刘大春他们来吃。”陆敏舒的耳朵尖红了,想起在丰邑县时,周桥总把第一筐新枣留给村小的孩子们。
次日清晨的五道营胡同飘着豆汁儿的焦香,周桥远远就看见陈铭树站在槐树下,手里提着个印着“京大”字样的帆布包。
“这是老周家的钥匙,”他递过一串系着红绳的铜钥匙,“屋主去天津了,委托我代看。”
推开斑驳的朱漆门,扑面而来的是混合着檀香与旧书的气息。
陆敏舒的帆布鞋踩过磨得发亮的青砖,忽然被脚下的砖雕绊了一下——那是朵半开的莲花,花瓣间还嵌着几粒风干的槐米。正北房的窗棂上糊着新换的白纸,阳光透过雕花窗格,在地上投出梅花形的光影。
“这是乾隆年间的老物件,”陈铭树敲了敲雕花隔扇,“老周特意留了西厢房的博古架,说给爱读书的人放瓷器。”
周桥摸着隔扇上的螺钿镶嵌,忽然看见陆敏舒正趴在南窗前,望着远处雍和宫的金黄琉璃瓦出神。她转身时,阳光正好落在她发间的珍珠发卡上,像撒了把碎钻。
“就这儿吧。”周桥掏出笔记本,快速计算着房价——三万八的要价,恰好是远桥集团本月给骨干的分红总额。陈铭树从帆布包掏出房契,泛黄的纸页上盖着1951年的房管局红章:“手续齐全,中保人我来做,明天就能去办过户。”
离开时,陆敏舒忽然指着东墙根的青石水槽:“以后可以养几尾红鱼。”周桥看着她蹲下身,指尖划过水槽里的青苔,忽然想起在广城张母的小院,她也是这样认真地规划着每一寸土地。胡同里的风掀起她的裙摆,露出脚踝上淡淡的药油痕迹——那是爬长城时崴脚留下的印记,此刻却像朵倔强的小花开在苍白的皮肤上。
暮色漫进胡同时,周桥站在五道营胡同口,望着陈铭树骑车远去的背影。手中的铜钥匙沉甸甸的,混着阳光的温度。陆敏舒忽然拽了拽他的袖子,指着街角新开的书店:“以后可以在这儿买字帖,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映着胡同里渐次亮起的灯盏,像极了丰邑县老家除夕夜的星星。
这一晚,周桥在招待所的信纸上画了整夜的四合院改造图。
他在西厢房标注“陆敏舒画室”,在东耳房写下“中医诊室”,天井里的枣树下画了张石桌,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桥哥说书处”。窗外,京城的夜风带来远处的钟鼓楼报时声,他忽然明白,买下的何止是座四合院——那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亲手搭建的锚点,让梦想有了可以扎根的青砖灰瓦,让远方的牵挂有了可以回望的袅袅炊
硬币在掌心焐得发烫,他忽然想起陈铭树递来的纸条,报房胡同12号的座机号码仿佛在纸上跳动。
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的忙音让他心跳加速,直到那声带着书卷气的“喂”传来,他才长舒一口气。
“买四合院?巧了!”陈铭树的笑声透过电流传来,“我爱人的同事老周,正为孩子出国凑学费呢。他家那院儿在五道营胡同,推开后窗就能看见雍和宫的飞檐。”
周桥听见电话那头有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明早十点,胡同口的老槐树底下见,我带你们去看屋。”
挂掉电话,周桥发现陆敏舒正趴在前台的账本上画四合院的速写,铅笔尖在“垂花门”“葡萄架”旁画满了小月亮。
“陈大哥说那院儿有棵百年枣树,”他凑过去,指尖划过她笔下的天井,“秋天打枣时,咱们可以叫上刘大春他们来吃。”陆敏舒的耳朵尖红了,想起在丰邑县时,周桥总把第一筐新枣留给村小的孩子们。
次日清晨的五道营胡同飘着豆汁儿的焦香,周桥远远就看见陈铭树站在槐树下,手里提着个印着“京大”字样的帆布包。
“这是老周家的钥匙,”他递过一串系着红绳的铜钥匙,“屋主去天津了,委托我代看。”
推开斑驳的朱漆门,扑面而来的是混合着檀香与旧书的气息。
陆敏舒的帆布鞋踩过磨得发亮的青砖,忽然被脚下的砖雕绊了一下——那是朵半开的莲花,花瓣间还嵌着几粒风干的槐米。正北房的窗棂上糊着新换的白纸,阳光透过雕花窗格,在地上投出梅花形的光影。
“这是乾隆年间的老物件,”陈铭树敲了敲雕花隔扇,“老周特意留了西厢房的博古架,说给爱读书的人放瓷器。”
周桥摸着隔扇上的螺钿镶嵌,忽然看见陆敏舒正趴在南窗前,望着远处雍和宫的金黄琉璃瓦出神。她转身时,阳光正好落在她发间的珍珠发卡上,像撒了把碎钻。
“就这儿吧。”周桥掏出笔记本,快速计算着房价——三万八的要价,恰好是远桥集团本月给骨干的分红总额。陈铭树从帆布包掏出房契,泛黄的纸页上盖着1951年的房管局红章:“手续齐全,中保人我来做,明天就能去办过户。”
离开时,陆敏舒忽然指着东墙根的青石水槽:“以后可以养几尾红鱼。”周桥看着她蹲下身,指尖划过水槽里的青苔,忽然想起在广城张母的小院,她也是这样认真地规划着每一寸土地。胡同里的风掀起她的裙摆,露出脚踝上淡淡的药油痕迹——那是爬长城时崴脚留下的印记,此刻却像朵倔强的小花开在苍白的皮肤上。
暮色漫进胡同时,周桥站在五道营胡同口,望着陈铭树骑车远去的背影。手中的铜钥匙沉甸甸的,混着阳光的温度。陆敏舒忽然拽了拽他的袖子,指着街角新开的书店:“以后可以在这儿买字帖,教孩子们写毛笔字。”她的眼睛亮晶晶的,映着胡同里渐次亮起的灯盏,像极了丰邑县老家除夕夜的星星。
这一晚,周桥在招待所的信纸上画了整夜的四合院改造图。
他在西厢房标注“陆敏舒画室”,在东耳房写下“中医诊室”,天井里的枣树下画了张石桌,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桥哥说书处”。窗外,京城的夜风带来远处的钟鼓楼报时声,他忽然明白,买下的何止是座四合院——那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亲手搭建的锚点,让梦想有了可以扎根的青砖灰瓦,让远方的牵挂有了可以回望的袅袅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