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95章 顺势而为
这第三场,当然是留给最重要的策论,苏辰安看着这一回的考题。
“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
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
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
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
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这题一出真是让众多考生都忍不住头皮发麻的程度。
现在的苏辰安是真的相信了寒门难出贵子,毕竟没点底蕴的学子,想要把这一题答好,真的是难如青天。
这道考题所有的考生要梳理古代不同时期教育与选士制度的发展变化。
分析士习与教育的关系,还要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使教育促进良好士习形成的方法。
不过难一点才好。
如果不难一点,如何能够与其他人拉开差距,如何能够脱颖而出。
苏辰安看待事情的点总是能够有好有坏,而且跟别人看的也不一样。
这一个优点,就连张夫子也忍不住感慨,说他的心性上佳。
不过这篇文章还是很有难度,苏辰安在脑中思考了很久。
又在空白的草稿纸上写下了好几个标题和着陆的方式。
最后选了一个最合适的切入点,开始进行答题。
看得出来他们当今圣上是一个好圣上,不然也不会出这样的题目。
苏辰安,笔下的动作不停,把脑中想的东西纷纷的呈现于眼前。
“今之论士习与教育,当溯源上古,司徒修礼教而育贤才,以选士、俊士、造士之法举官。
此乃贤能政治之滥觞,教育为根本,导民向化,士风初兴,德义为本,奠定国之基也。
汉室尊儒,明经入仕,贤良孝廉并举。贾生董子,才学渊深,经邦济世之论影响深远。
彼时学风昌盛,士崇儒道,求经义、明人伦、致君尧舜,忠君爱国之念深植于心,实教育之功也。
然东汉季世,清议蜂起,士人争名,虽有节义之表,却亦存标榜之嫌,致使议论浮虚。
离经世致用渐远,此教育失于纯笃,致士习流于矫饰之弊也。
李唐肇始,文运昭宣,诗赋文章大兴,教育之盛见于文风之昌。
然中叶以降,干进者以温卷求名,奔竞成风,文学沦为进阶之梯,教育真谛渐隐。
盖因功名利诱,教育偏废于道德涵养,致士风颓靡,取士之途渐狭于辞章记诵,失却育才本义。
以史为鉴,欲正士习,首在革新教育之法。
当崇实学,兴科学技艺之教,使士人通天文、晓地理、明数理、精医农,以备实用之材,非唯经史辞章之学。
再者,育德于教,以古今贤德之言行浸润人心,倡公心、爱国、敬业、诚信之操守,树正风于庠序,令士人心有所守,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