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楠,你看看关于黄河改道最早的记载起源于何时?”



薛楠闻听,埋首于桌案上的记载,认真查阅,终于找到了最初的记载。



“春亭,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出于《尚书·禹贡》。”



通常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黄河河道。



禹贡一书认为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用今天的地名来描述就是:自积石山导河,曲折流至山、陕交界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面,再向东经过洛河转弯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向北流入大陆泽,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然后注入渤海。



亓芷这时候指着另一旁,好奇的问道。



“那这个不算么?”



我们看去,原来那是另一段记载。



传闻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山海经·海内西经》曾有记载“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原来亓芷指的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



如果按照时间来推算,大禹治水无疑是对黄河改道最初的记载,可是到底有多少真实性,我们却无从分辨。



沈浪没心没肺的笑了,看着我语出惊人。



“川哥都可能是鬼谷子转世了,那大禹治水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话糙理不糙,既然关山的传承就是由女娲补天开始,想必同时期的大禹治水也一定有真实的依据。



想到这,我们继续向下看去。



先秦时期,因无提防束缚,古黄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间自由的迁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为九河”。



《山海经·山经》和《尚书·禹贡》可谓最早记载黄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献,其记载的河道分别称《山经》河和《禹贡》河。



两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贡》河折向东,经今沧州市青县后入海。而《山经》河应为“北播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骇河,在今天津市区南入海。



而大禹治理黄河走的是北线,这条线路也被称作“禹贡黄河”或“禹河故道”。



这条线路在其后的岁月里被无数河官奉为经典,并认为黄河复归此路为害最小。



禹河故道,便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第一次定位。



春亭似乎是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消息,他毫不犹豫,用手指着这禹河故道的记载,语气中充满了肯定。



“我们要找的地方,就在这禹河故道之上。”



我大为好奇,刚刚我才以一种特殊的身份,亲身经历过南北朝那场旷日持久的北伐之战,同时亲眼了解了关山与弱水在那个年代暗中的纠缠,可就连我都不清楚这雕像藏于何处,春亭又是如何得知?



薛楠没忍住好奇,在我之前抢先开口询问。



“春亭,为什么你如此确信这禹河故道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关山纪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风起深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起深秋并收藏关山纪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