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她只是随意的站在那里,我和沈浪却可以感受一种小说中才有的高手气势,简单的站立姿势却仿佛对身边的一切都保持警惕,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下她都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而经过刚才沈浪的试探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我们的身手自然没办法和她相比,何况我应该也没什么地方值得她劳心劳力的去编造一个故事,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再做打算。



“你留下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雕像又是怎么回事。?”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薛楠说这是她对我的考验,那她或许还知道其他的事情。



薛楠却并不回答,只是转过身问我。



“如果我不在,你看见这段话会想到什么。?”



我想了一下告诉薛楠,郑和,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人。因为七下西洋而为世人所知。



根据这段话,郑和三十四岁接受朱棣的派遣开始下西洋之旅,而他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却是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已经过了二十六年,也就是已经六十岁。



而这二十六年里,他并没有探寻到任何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消息,在他早年却遇到过另外一件奇妙诡异的事情,他留下这段话同时把事情告诉自己的子孙,让他的子孙代代相传,不可以告诉他人。



“等会,川哥,郑和不是太监么,哪来的子孙?”



沈浪终于拜托了刚才的恐惧,虽然还是有点害怕薛楠,但是起码敢说话了,就是等了半天说了这么一句没用的问题,让我不知道该夸他还是该骂他。



“史书记载的没错,郑和确实十二岁就净身成了太监,但是你有所不知的是郑和的兄长马文铭将自己的大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马恩来跟随郑和改姓郑。马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郑万显和郑庭显。这样,郑和后代代代延续,郑和后人遍布广泛。”



我耐心的给沈浪讲解关于郑和后人的疑问。



“那建文帝当年真的没死么?”



沈浪追问道,似乎对于这桩千古秘闻很感兴趣。



“我哪知道到底当年发生了什么。有人说被烧死在乱军之中了,还有人说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更有人说跑出了明朝的疆土,准备重整旗鼓夺回皇位。传言郑和七下西洋明面上是为了弘扬国威,而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探寻建文帝的下落,具体如何,也许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吧,不过这段话倒是和这个传言对上了。”



我无奈的一笑,几千年的事,又有谁知道真相呢。



“我也知道一个故事,你想不想听听?”



薛楠听我说到这里忽然开口,接着不等我反应,就自顾自的讲了起来。



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一时不知所措。此时,前朝太监王钺告诉他,太祖临终前有遗物置于奉先殿内,让他在紧要关头时交给建文帝,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如遇救星,命身边的大臣去奉先殿取来。



原来是一个带锁的铁盒子,打开之后发现里面有僧侣的度牒三张,还有袈裟、剃刀,包括白金十锭。里面还有朱元璋的御笔书信,字数不多,就说如果你不想死的话就快逃,去找代王,代王可护你周全。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关山纪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风起深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起深秋并收藏关山纪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