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和节度使府是一体的,所以有些事尽管嘴上不说,可是一切行为,都是节度使府上授意,人虽然是朝廷命官,实际上也是半个节度使府的家臣一般,更是维护吕家的意思。



朝廷当然也是知道,所以有镇守节度使的城池里面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升迁无望,久而久之,只能如此照例而办,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官员来说,此地未必不是个金窝子,还是有不少寒门,趋之若鹜找门路进来,就想着有了靠山,以后过的舒服一些,甚至直接打算做了节度使府的忠犬。



人各有志,不一而就,朝廷的官看不起节度使府城的官,那些入了节度使门下的官,活得滋润,也看不起朝廷的官,所以在底层,派系更是多,理不清,剪不断,交错惨杂在一起。



尤其是新进的恩科士子,只要投奔,关内节度使府都是给双倍安家费,日子当然过的不错,不管是当个榜样还是真有其事,节度使府上,对待投靠的官员,也是尽心笼络,一个有心投靠,一个有意招揽,郎情妾意,上下皆大欢喜。



“是啊,节度使大人,下官也认为朝廷可另有他事,至于说京南那边,小小的民乱,还需要集结中州各地的府军,不说咱们大梁城四万精锐士兵,就是河东,河西二郡都是中州重镇,楚国忠和曾维伦二人,想必也是想的和下官一样了,至于说司州和弘农二府,只能算作添头,起不到什么作用,



刚刚信使所言,最少也是十余万兵马,那么多甲士在此,谁是主帅就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大人要留意,到了京城想办法结识他二人,可能会好一些。”



“说的对啊,”



“是啊,”



下面官员又小声讨论起来,对大梁城同知米所成的话尽是赞同之色,俗话说,有了人商量,事情就好办多了,那郡守曾维伦和楚国忠也曾差一点当上了节度使,可是后来受到北王府之事的波澜,无缘节度使之位,所以二人心中作何想法,谁也不知,可是并不妨碍老大人过去探探底子。



毕竟也有一面之缘,虽说不是在一个锅里吃饭,可是总有一些矫情在里面,有话也好说。



看着众人在那议论着,吕代元心中也有了底,果然,玩心眼还是他们文官啊,也不妄这些年对他们的恩惠之情,心思更是没有白费,这算是自己多年留下的善缘了。



有些感叹道,



“米同知所言,老夫也是赞同,他们二人,老夫虽然没有多少交情,可是同殿为臣,相互帮衬也是应该的,只是不知道此次他二人去不去,毕竟是让府军前去,他二人只是郡守,这”



吕代元所言也是有些担心,他二人虽为郡守,可是府军另有将军,就算关系再紧密,皇命难为,想来不一定领兵去京城,到了这个位子再无升迁的可能,至于节度使的位子,只要北静王府在那,恐怕朝廷就不会给他们二人升迁,至于说重换门庭,也是他们二人所不耻的,想来是去不成了。



“启禀节度使大人,下官不赞同知府和同知大人所言,下官倒是认为,京南之地危在旦夕,所以朝廷才着急集结大军,刚刚信使也说了,集结中州各部府军,下官算了一下,我大梁城需要出三万五千兵马,而河东河西重镇,最少也是各出两万五千兵马,至于司州和弘农二府,各出一万兵马也是毫无压力,这样可就有十余万大军,至于京城京营的大军会不会动,下官不敢猜测,这么多大军,难道是去京城游玩不成,所以,下官认为,朝廷没有把握南下。”



大梁城通判苗仁则是出言反对,更是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意见,显然和众人的猜测相左,颇有些危言耸听,众人都有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

章节目录

红楼之平阳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东辰缘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东辰缘修并收藏红楼之平阳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