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及似乎也有所顾忌,并不太愿意跟赵权讨论蒲家的事。
“除了南洋来的这些货物之外,也有不少是从宋国其他地方运来,比如江南的香布、丝绸;广东的纱绢、漆器;琼州的铁梨木与棉花。
量最多的,当是浙江与广南运来的粮食。”
“粮食?福建缺粮很严重?”
伍及点了点头,说道:“福建本就山多地少,海商兴盛之后,大量的农田用来种植木棉、桑树与甘蔗。这些东西的产出值远远高于粮食,而且还能逃些税收。因此,现在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贸易的过度发展,开始冲击粮食为本的基本经济模式。
这,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吗?
对于现在的宋国来说,这种发展也许有利于商人、有利于权贵阶层,但是对平民百姓,绝对是个巨大的隐患。
一旦战争爆发,尤其是海上商路被封,整个福建,可将被饿死!
“黑……黑……”李勇诚突然结结巴巴地喊道。
赵权抬手就往目瞪口呆的李勇诚后脑扇了一巴掌。
“这是那些海獠带来的昆仑奴。”伍及笑着说道。
“海獠?昆仑奴?是什么兵器?”李勇诚显得很没文化的样子。
“海獠,指的是南洋以及大食那边过来的蕃商。昆仑奴,是南海的黑人。是那些蕃商惯用的小厮。力大、任劳无怨,倒是为奴的上佳人选。”
黑奴啊,看来这个时代的非洲已经开始在往外输出劳力了。
“这么好用吗?那怎么没见多少个?”李勇诚问道。
“这些昆仑奴,在海上是一大助力,但委实粗鄙,且不善习华语。因此大多只在船上使唤,陆上大户之家,用这些人有辱斯文。”
“这泉州府中,蕃商多吗?”
“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了。
泉州城有专门给这些蕃人居住的蕃坊,位于泉南。蕃坊现有居民十数万,设署管理,曰蕃长司,置都蕃长,勾管一切公务。除管理蕃外,还负责招徕海外蕃商。
坊中居民,多为回回人,不食猪肉。”
蕃商?回回人?黑人?
难怪那个姓蒲的,可以在泉州称王称霸。
看来宋国朝廷以为已经被赵氏宗族掌控的泉州,也许早已是蒲家的囊中之物了。
船只顺着晋江缓缓上行。
江边,不是一个码头,而是一溜似乎无穷无尽的码头。
喧闹声渐次而来。有正在卸货的,也在有装货的。
晃动的栈板之上,时不时总会有连人带货掉入水中,而后引来一阵的狂笑或是怒骂。
船上岸边,开襟袒胸的搬运伙伴随处可见,南方人果然比较耐冻。
“这里,就是泉州城?”李勇诚有些好奇地问道。
“不,这是罗城,连外城都不是。”伍及回答得颇有些自豪。
赵权在心里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繁华的泉州,在宋国肯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