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地离开,陆良来到市政办公厅。



从中行拿到150亿贷款,年息38,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基地的建设发展。



以后项目的工程款,及职工的工资卡,乃至公账开设的账户,都要使用中行。



这些条件,陆良统统接受,毕竟实业不比金融,以后要经常跟银行打交道。



培养一个长期合作伙伴,很有必要。



在苏城待三天,除了办理贷款手续,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三天两场,广而告之。



苏城市政强烈要求,陆良不好拒绝,毕竟他们钱花了,总不能露脸的机会也不给。



主要也是陆良看出他们的意图,无非是想宣告对他的主权,以后谁也别打他主意。



陆良已经是苏城的人,也被提名人大。



“良子,终于进场了!”



“他好像在玩点不一样的?”



“别人都是ppt先行,稍微好点,就搞台概念车出来,然后融资圈钱。”



“他为什么不声不响就拿下1450亩土地,还签下五年投资120亿的合同?”



“金融业出身,玩概念应该是他的拿手好戏,没想到良子的玩法这么传统?”



“都是老贾开了个好头,实业难道不本该如此吗?有基地有产线才能生产商品。”



“只靠一个虚构的产品就开始圈钱,这跟画饼充饥又有什么区别?”



消息一经传出,引起全网热议。



杠杆是个好东西,不只存在于金融,本意是加速企业的发展,但近年来被无限制的滥用,也留下很多一地鸡毛。



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例子,莫过于拥有1800万债权人的ofo。



挪用押金、发展市场、吸引新客,再挪用押金、再发展市场,再吸引新客。



每次循环,就是一次杠杆的加倍,如果周而复始,直到统一市场,或企业上市。



那就代表成功了。



但近年来,有两个显著的例子玩砸了,第一就是ofo,第二就是乐视。



前者让1800万用户成为债权人,后者曾是创业板一哥,如今坑杀几十万名散户。



还有房地产也是杠杆的重灾区,拿到标书盖个售楼部就开始卖房,拿到的钱,又去竞标土地,周而复始。



也就是现在楼市蒸蒸日上,房价稳步上涨,一旦开始下跌,不知道要坑害多少人。



就在这个时候,陆良出现了。



房地产中介出身,功成于金融业,他不可能不知道这套概念的玩法。



陆良本可以学习新能源新势力的做法,弄台概念车出来,然后直接上市。



以他在金融市场的威望,就算缔造一家比肩特斯拉的千亿企业,也不是难事。



他可以这么做,但没有这么做,而是脚踏实地,研发车机,研发车型,拿地建厂。



一步一个脚印,传统得就像古早类企业家,在浮躁,人人都想赚快钱的当今,显得格外珍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林中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林中谷并收藏离婚后,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