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嗣恭走后,李瑄召裴遵庆至政事堂中。



昔日宰相处理实务,都会在兴庆宫的中书门下堂。



现李瑄重新启用太极宫中书省内的政事堂。



“见过秦王!”



裴遵庆入堂,向内堂主座的李瑄里揖手一拜。



在李瑄身后,挂着一副宰相张说用楷书亲手写的书法: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江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到。



这种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正应李瑄此时的身份。



李瑄跪坐在席上,也给裴遵庆一种奇妙的感觉。



“你是老臣,不用那么多礼节!”



李瑄起身让裴遵庆在矮桌对面坐下。



裴遵庆今年已经六十五岁。



他从开元中期开始为官,兢兢业业三十多载。



裴遵庆多任职不重要的官职,算不上大臣,他又不愿意依附李林甫,直到李瑄拜相时,才提拔了他。



一般人在这个年纪,基本上已经半截入土了,但李瑄知道裴遵庆的仕途生涯才刚刚开始。



历史上的裴遵庆活了八十五岁,耄耋之年,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长寿。



现裴遵庆任工部员外郎,被杨国忠排斥在权力中心。



“谢秦王!”



裴遵庆再拜后,在李瑄对面坐下。



“国泰民安,在于吏治。房谋杜断,贞观大治。姚宋整饬,定鼎开元。自古也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以前本王当宰相的时候,多有掣肘,无法实施好的政令。现圣人给我绝对权力,我来征求卿的意见。”



李瑄认为裴遵庆是治吏的好人选。



他经验足够,又藏器于身,在天宝初年担任吏部员外郎的时候,他就被誉为“吏部第一人”。



任路嗣恭为刑部尚书,杀死杨国忠、五杨,只是李瑄稳定天下的第一环。



开元盛世,实际上留下许多积弊,又有李林甫、杨国忠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说地方郡守、县令,有超过一半都是酒囊饭袋,毫不为过。



这种背景下,国力恢复到开元时期,整饬吏治至关重要。



只有百姓勉强温饱,才使华夏民族进行螺旋式上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国家想回归开元初期,秦王以及王公贵族还要以身作则,杜绝一切奢糜无度。最好让世人看到您的决心。”



裴遵庆向李瑄回答道。



当年李隆基以风俗奢靡,下制: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



焚烧锦绣和珠宝,这明显是作秀。



但也向世人宣布国家杜绝奢靡,奋力有为。



饱暖思淫欲,因为大唐发展到开元初年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奢靡之风。



当时太平公主到宰相宗楚客的府邸后,看到金玉装饰,富丽堂华,竟然感叹:吾辈乃虚生耳!



大权在握的太平公主都觉得自己白活了,可见当时的风气。



大唐自李隆基殿前焚烧珠玉又经过四十多年。



从开元末期开始,国家偏离航道,骄奢淫逸更甚,加上李隆基的纵容,“五杨”诞生!



五杨之中声名最不显的杨铦,都远远比唐中宗时期的宗楚客富贵。



裴遵庆暗示李瑄要如李隆基一样做表示一下,从杜绝奢靡开始,整饬吏治。



“继续说下去!”



李瑄点了点头,万事开头难,整饬吏治也要有一个开头。



他不会因为战争,而放弃对国家的治理。



恰恰是战争时期,最容易发生动乱和不平事。



安禄山叛乱后,李隆基一口气在河南、江南、山南等地任命不少节度使,允许地方郡守,自行募兵抵抗叛乱。



这也是藩镇割据的前兆。



李瑄即便知道打压一些官吏会逼迫他们投降叛军,逼迫豪强投靠叛军,但他一定会那么做。



“五杨的豪宅,遍及长安城内外,动辄占地百亩。可将这些豪宅拆除,将木材、石块用以建筑普通的房屋,安置普通官吏、百姓。如此一来,不仅警示天下,又省去许多管理费用,更能使长安多容纳数万人。”



裴遵庆向李瑄回答道。



五杨的豪宅每一座都有兴庆宫的十分之一大小,这太没有礼法了。



臣子如此是僭越,而且五杨每一家不单单是一座豪宅。



“卿言之有理!不仅要拆掉五杨的豪宅,安禄山、杨国忠、李林甫,以及一些宦官的豪宅都要全部拆除,兴建民宅,商贸工坊。”



李瑄认同裴遵庆的话。



五杨的豪宅那么大,赏赐给臣子居住确实不合适。



长安寸金寸土,最好能将贵族的宅院限制在十亩内。



想要住百亩豪宅,就自己去城外郊野建筑。



关中的粮食,远远不够满足长安。



从洛阳运输粮食至长安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长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闲人,和铺张浪费的事情太多。



必须将这部分人清除,以商贸、手工业代替这些人。



即便粮食还需要从外地运输,最起码长安朝良性开始发展。



“五杨和宦官失势,拆除他们的豪宅不会有任何影响,可以让警示天下。当今尸位素餐的人比比皆是,这也是需要治理的。”



裴遵庆相信只要李瑄打开吏治的大门,坚定自己的策令,一定能澄清天下。



安禄山造反,河南洛阳失守,使国家蒙受耻辱,也使李瑄有整饬吏治的大好时机。



以前李瑄不能直接出手对付奢靡、沉迷于安逸的官吏,现在可以。



“裴员外认为使职差遣对国家来说是好是坏?”



李瑄借此机会,问裴遵庆。



“使,为天子所使,天子之耳目,对天子来说是好事。然安禄山身为节度使在范阳叛乱出兵,朝廷无一丝办法,秦王心里应该明白。”



这个问题非常敏感,因为李瑄就是最大的节度使。



但安禄山的叛乱,证明使职差遣的可怕弊端。



不单单是节度使,连采访使、转运使、盐铁使等,都会经常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水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使职差遣已破坏朝廷的行政机构,致使十羊九牧。本王设尚书令的目的,裴员外应该明白,本王治吏,要减裁官职,去除使职。减少财政负担,让真正的贤才能治理地方。”



李瑄点了点头,向裴遵庆说道。



唐宋的使职差遣,是华夏历史上不可绕过的一笔,人们褒贬不一。



李瑄还六部权力,废除中书门下五房,已开始打压差遣官。



使职差遣制度的优势明显,它最初只是皇帝的一项权宜之计,为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也为了保密性而不愿意从正式的官僚体系中操办秘密的事情。



本司之官不治本司之事,要差遣他官来判决;本司之官要治本司之事,须有特别诏令予以交待。



这让本职官吏非常无奈,也使朝廷用俸禄白白养了许多尸位素餐的官吏。



在李隆基之前的使职差遣主要负责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例如皇帝特别任命官员前往地方监察、前往重臣家中贺喜、吊唁等。



李隆基之后,使职差遣制度开始普遍化,这也是使职差遣制度在大唐的最重要变化。



特别是叛乱以后,地方官吏想法多了起来,他们开始私下谋权,以待时机。



朝廷不得不通过使职差遣制度特别任命官员,调查地方情况,掌控地方力量。



这使得使职差遣更普遍。



在使职差遣普遍化以后,各地设置的差遣官数量也相应增加。



所以,李瑄要在使职差遣普遍化前,开始对使职整治。



从裴遵庆的态度中,李瑄看出这位精通吏治的老臣不赞同官职复杂化。



如果官职复杂化,不一定是利国利民,而是权力剧烈斗争的结果,也可能是权宜之计。



“如果秦王信任下官,下官会连日连夜拟定以尚书令为首,更改官制,抑制使职的方案。”



裴遵庆哪还不明白李瑄的意思,他起身向李瑄一拜。



整饬吏治可以徐徐图之,但官制改革刻不容缓。



因为李瑄已来到尚书令的位置,而朝廷还处于未运转的状态。



杨国忠一人兼四十多个使职,这些使职全部是实权,由亲信的副使兼任。



在朝廷中类似的使职差遣数以百计,这些都需要还给六部、九寺、五监、御史台。



“吏部尚书的位置,非卿莫属了!”



李瑄认同裴遵庆,将正三品吏部尚书的位置交给他。



还使职于职事官,是大势所趋。



当然,军队方面李瑄还没有动。



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李瑄不会再设节度使。



在战争中,李瑄会完成军制变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大唐天将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叶凋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叶凋谢并收藏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