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南京第1重型机械厂正在研制的水压机则是11000吨模锻式水压机,是1929年考察了德国新建成的12000吨级模锻式水压机后开始研制的,也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
由于已经有了研发和使用万吨级水压机的经验,并且与德国技术人员进行了1定的交流,整体的研发流程依然比较顺利,相比于之前的摸索要更容易1些。
当然,技术的交流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尤其是尖端技术,很多看似互惠互利的交易实际上并不能达成。
哪怕是有德国战败这1独特机遇,想要从德国人手中套取尖端技术也不是1件容易的事。
而技术的积累也同样是需要时间的,在1些方面的体现或许更为明显。
战列舰这样的大家伙从某种角度能够确切的反映出这样的问题。
当年的日本,尽管通过仿造外国设计和设备获得了大舰国产的能力,但是老牌工业国家的尖端技术应用和技术的积累却是没有办法“仿造”的。
第2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带来的技术爆发在彼时尚没有完全反应到海军舰艇上,而此时在东亚做大做强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其他海军列强的潜在对手,即便是对昔日的老师和盟友英国,日本也难以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
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将不能再依靠外购来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而被迫开始走上自行研发的道路,但这对于没有技术积累的日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日本的舰船工程师和学者为了实现弯道超车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期跟上世界先进脚步。
比如为了解决传统英国大口径火炮全长丝紧(缠丝)工艺导致身管形变和不规则抖动的问题,结合衬管自紧技术减少了绕线层厚度的需求,从而成功降低了前部重量。
又比如为了解决vc装甲需要表面渗碳工时过长导致产能不足的问题,通过改变热处理方式(淬火)来形成硬化层的vh(vickershardened)装甲,解决了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钢问题。
海军假日期间,日本保持着对海军技术的投入,在2战开始前已经在基础技术上大致追平了自己曾经的老师英国。
但是也正是由于大量海军技术设备源自英国,它只代表了老牌工业列强中的1个分支——尽管是1个很强劲的分支,但同时也是1个比较保守的分支,因此很多其他列强在时间线上平行的技术日本人并没有能够完全掌握,也不像老牌工业列强那样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主动或者被迫重新发明轮子。
比如火炮工艺的问题,1战之后各大传统海军列强就只剩英国人还在使用丝紧结构,曾经使用丝紧的意大利人也投靠了没有严重下垂和抖动问题的层紧结构,连英国人本身在1战时期对比了美德两国火炮结构后也决定放弃丝紧。
而日本由于早年从师英国,层紧技术不甚熟练也没有技术储备,也因此走上了对传统英式火炮结构修修改改之路,在设计大和时也认为自身层紧技术不过关风险
()
第299章:科技发展的必然曲折
第(3/3)页
过高而继续改进长门的改进型丝紧设计。
而在这其中,日本也错过了许多第2次工业革命对海军技术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电气设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