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2章 原来你是这样的苏东坡
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
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元佑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说:“杭州,水陆交汇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
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
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
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
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改任翰林承旨。
不久即元佑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苏轼入京,兼任侍读。
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苏轼为卤簿使,导驾进入太庙。
有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辆争道,没有避让皇帝的仪仗。
苏轼使御营巡检使去调查原因,原来是皇后及大长公主的车队。
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皇家仪仗使,苏轼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纯怕得罪皇后与大长公主,不敢说。
苏轼就在车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书派人送给太皇太后处理。
第二天,朝廷下诏书整肃仪仗队伍,从皇后而下都不许迎接谒见。
不久苏轼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
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元佑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说:“杭州,水陆交汇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
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
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
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
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
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拟任吏部尚书,还没有到任。因为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改任翰林承旨。
不久即元佑六年八月,又因为政见不合,请求出任地方官,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没过一年,朝廷以兵部尚书的职务召苏轼入京,兼任侍读。
这一年,宋哲宗到南郊祭祀,苏轼为卤簿使,导驾进入太庙。
有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辆争道,没有避让皇帝的仪仗。
苏轼使御营巡检使去调查原因,原来是皇后及大长公主的车队。
当时,御史中丞李之纯是皇家仪仗使,苏轼要他上奏皇帝,但李之纯怕得罪皇后与大长公主,不敢说。
苏轼就在车中向哲宗上奏此事,哲宗把奏书派人送给太皇太后处理。
第二天,朝廷下诏书整肃仪仗队伍,从皇后而下都不许迎接谒见。
不久苏轼任礼部尚书,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