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8章 天才曹子建
丕为继承人。 [42]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获增邑五千户,共计有一万户封邑。 [43]
曹植曾经乘车疾驰,并擅自打开司马门,曹操对此十分生气,将负责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曹植也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宠信。 [4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4]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 [5]此后,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着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1]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6]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着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7]
曹植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从子而归”,表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获增邑五千户,共计有一万户封邑。 [43]
曹植曾经乘车疾驰,并擅自打开司马门,曹操对此十分生气,将负责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曹植也因此失去了曹操的宠信。 [44]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4]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曹丕愤怒说道:“我顺应天命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为什么呢?” [5]此后,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着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1]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6]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着作,研究儒典。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7]
曹植的《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此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主旨,大约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发布《求贤令》后。令文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作者即据此兴感抒论。规摹汉代枚乘《七发》大赋体制,假设镜机子与隐者玄微子问答联级成文,批评“耽虚好静”“飞遁离俗”“隐居大荒”的行为,借镜机子分类铺叙肴馔、容饰、羽猎、宫馆、声色之妙及游侠、俊公子之奇节异行,最后以赞颂“圣宰”(即曹操)之“翼帝霸世”“举不遗才”“国富民康”、建“霸道之至隆”的功绩,说服玄微子“从子而归”,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