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他与夏通判共事多年,早已熟知此人习惯,他见夏通判这不同寻常的反应,赶忙好奇地凑了过去,没想到这才看到答题卷第一行的破题之言,葛同知就激动地把夏通判手中的卷子夺到自己手里。



半盏茶后,看完卷子的葛同知忍不住激动大叫起来:



“好!好!好!场中做此题者多以推己及人为言,甚失圣人本旨。这一篇,倒是篇见理精到,语意浑成,可以式矣。”



原本还沉浸在这篇文章的夏通判,被葛同知这一嗓门惊得回过神来后,也是连连夸赞:



“刊落繁词而理致精到,《论语》义似此作者绝少。”



通常情况下,改卷官遇到文采斐然的卷子都会拿给知府大人一同欣赏,葛同知和夏通判也不例外。



等卫知府看完这份卷子后,同他的两位下属一样,激动得大声赞叹,道:



“一般以《论语》义,大多考生基本才着言语便会出错。可是这篇文章不一样,此作理明而词尽方可录之,以示天下之尚弥文者。”



这是一句很高的赞赏,说完这句话后,卫知府便拿起桌子上的朱笔,在这张卷子上画上了个大大的红圈。



有了这一好开端,后面连续几日,卫知府他们又发现了不少文采斐然的好卷子。



虽说这些卷子同第一日发现的那张不能相提并论,但是相比较于大部分考生卷子的惨淡,卫知府觉得,这些卷子的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甚至,他还在心里安慰自己:“你看,我出的题目难吗?为何这些考生就能答得很出彩!”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卫知府后面批改卷子时心情一直很愉悦。



一直持续到这最后一日,经过三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把两千多份卷子批改完。



葛同知和夏通判从中挑选出五十份卷子递给卫知府过目,等确定本场府试录取的五十人后,卫知府这才从这些卷子中找出来十份他们三人都觉得最出彩的文章一同放在桌子上进行最后的评选。



“此篇破题最出彩,得诗人咏叹之意,妙哉妙哉!”夏通判道。



葛同知接过一看,同样赞叹道:“《大雅》言道义不牵合,词不枯瘦。说理之文,未有过于此者矣。”



然后两人递给卫知府,卫知府一看,心里一乐,倒是和他想选择的一样,于是道:



"同也,说敬之文,简而明,淡而腴,作雅义必如此作方是,录之!录之!"



卫知府同葛同知和夏通判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三人一致将五十名考生排好名次并推选出一篇他们认为全场最佳的卷子,也就是本次府试的府案首。



确定了排名,卫知府这才把这些卷子糊了名和信息的位置纸条撕开,原本他们猜测,这第一名可能是慈溪县那位以诗词闻名的县案首,也有可能是远安县县案首,但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当纸条撕开后,出现的姓名竟然是——



诸葛云疏。



临溪县县案首,这场府试年纪最小的考生。



更令他们三人惊讶的是,当他们所有认为好的文章被撕开纸条后,竟然发现这些卷子中,诸葛云疏几乎每一场考试的答题卷都在这一列。



卫知府本就对本场府试年纪最小且做题速度最快的诸葛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农家女的科举日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胖达爱生活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胖达爱生活并收藏农家女的科举日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