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年轻的白人少年,他的年纪很小,身上缀着十多个水壶,一路走来叮当乱响。
他身后跟着两个叼着烟卷,衣领未扣的中年白人。
这三人的穿着是奥匈帝国的灰色军服,很显然他们是奥匈帝国的官兵。
队伍最后的是一个穿着草青色军服的家伙,这应该是德国士兵,一共四个。
观察的同时,朱晓春嘴角微微上翘,今天的运气很好啊。
……
他开始调整望远镜,预估他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经过估算,他所在的位置距离对面的四个敌人差不多有500多米。
这个距离有些远,他必须得做些调整,力争能够快速击毙四个敌人。
要是让他们跑了一个,这就是他的耻辱了。
小心的挪动身子,慢慢往前爬动,减少他同目标之间的距离。
他需要把距离调整在200米以内,枪上的狙击镜是4倍镜,距离太远反应跟不上就很容易失败。
而采用机械瞄具,他不能保证一击毙命,从而让其他敌人惊觉逃跑。
……
一点一点的挪动位置,慢慢的靠近。
终于他可以通过狙击镜清晰的望见对方四人了,这四个敌人在狙击镜中的瞄准距离刚刚好,是利于发挥瞄准镜功效的最佳距离。
南华的瞄准镜,普遍采用的是“t”字三柱分划设计。
这种较粗的分划设计,一方面基于当前的工业制造水平,制造能耐受频繁强烈冲击,而不变形断裂的高性能金属细丝,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种设计在多灌木的环境中也特别显眼,不会发生分划标志与视野中的树枝等混淆的情况,有利于射手的快速瞄准射击。
但是在射击距离超过200米以外后,这种设计的弊端就开始凸显了。
()
第635章 维也纳之战(三)
第(3/3)页
随着距离加大,目标越来越小,变得巨大的分化金属线会对目标形成严重的遮挡。
对于缺乏精确刻度的t字型分划,射手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以分划线本身的厚度、水平方向上分划的缺口宽度来进行测距。
根据狙击手个人经验估算的距离,往往会有偏差,不利于精准狙击。
……
四个敌人来到河边,带着水壶的少年开始给水壶灌水,抽烟的白人则是坐在河边闲聊。
那个德国士兵则是拿出牙刷在洗漱。
因为距离够近,他通过狙击镜已经能够清晰看清敌人的面容。
朱晓春开始在脑海中预演狙击顺序,这需要提前设计,避免敌人逃脱。
有了预案他才能有序快速的击杀敌人,预演几遍之后,他定下了最终方案。
首先要击杀洗漱的德国人,然后是两个抽烟闲聊的家伙,因为他们是坐在河岸的,听到枪声要反应过来逃跑脑子需要缓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